多年来,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对我们而言,“引进来,走出去”从来都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
因此,我们常常能够在国内见到许多来自海外的品牌,纷纷进驻这片中华大地。
然而,并非所有的国外品牌都怀着最大的诚意与中国展开合作,许多品牌内心对中国抱有轻视的态度。
有这么一个品牌,曾经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占据了市场,几十年来赚得钵满盆满。然而,后来他们公开表示,绝不会重用中国员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在他们看来,来到中国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合作,纯粹是为了赚钱。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并非合作伙伴,只不过是廉价劳动力。那么,这家企业的名字是什么?它现在的处境如何?
垄断中国市场
提到这个企业时,应该有不少人对它的名字感到熟悉,它在中国通常被称作甲骨文公司。
听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在美国,他所在的公司却是与知名企业微软齐名的科技巨头。
他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自幼生长在单亲家庭,年幼时便被送到舅舅家,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那样的时代和环境下,他能活到今天完全是因为命硬。自幼到大,他从未体验过任何温暖的关怀。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埃里森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变得极其古怪,他犹如一株野草般,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它又仿佛是一头潜伏在阴影中的怪兽,时刻盘算着何时能突然袭击猎物,狠狠咬上一口,好向其他观众展示自己的实力。
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奋力完成了学业,最终取得了属于自己的学位。
此后,他进入了一家小公司,开启了自己独特的软体开发之旅。他领导团队研发了一款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当时,这套系统的价值不言而喻。
随着埃里森的加入,这家小公司迅速在商界打出了一片天地,而这个坚韧的少年也终于达成了自己的梦想。
他的出现给众多科技巨头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感,然而这个系统偏偏异常强大,令那些老牌公司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之后,他凭借这套系统创立了自己的甲骨文公司。那时的美国,除了始终屹立不倒的微软,几乎已经没有可以与他匹敌的竞争对手。
整个国家只剩下这两大科技巨头在相互较量,埃里森眼见自己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微软却抓住机会想要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市场。
因此,他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对于许多国家而言,中国是一块诱人的肥肉,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巨大市场。
他因此开始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事实证明,这一决定非常正确,中国市场的确对这套系统有着巨大的需求。
正因为需求量巨大,甲骨文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并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由于当时除了微软,他已没有其他竞争对手,因此中国的那些科技公司更无法与之抗衡。
一时间,甲骨文公司似乎全面垄断了整个中国的科技市场,其影响力大大超越了其他科技企业。
把中国员工当作廉价劳动力
当大家都认为他会与中国展开长期合作时,许多中国员工却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他如今已经在中国扎根,虽然有不少中国人前去工作,但在那些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却没有一位是中国面孔。
这一点让我们感到疑惑,但很快这一疑惑就被解开了,因为他们当众明确表示,绝不会再次任用任何一位中国人。
更别提让中国人进入他们的管理层了,这绝对不可能。换句话说,他只是把中国视为一个廉价劳动力的市场,而并非真正的合作伙伴。
当时,甲骨文公司在中国大陆的态度真是高傲至极,与其合作的企业一个个都得小心翼翼地奉承。
连知名的联通公司也难逃他的算计,因一个子虚乌有的问题而被罚以巨额罚款。
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众多中国企业的强烈不满,然而当时即使再有怨言,也确实找不到能够取代甲骨文公司的科技企业。
这一局面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科技企业的成长。没过多久,阿里巴巴便宣布已着手进行数据库的研发。
然而,这一消息未能传递出去后,美国埃里森方面并未作出任何回应,他们始终认为中国绝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技术水平。
然而,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仅仅用了四年时间,中国就成功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数据库,且其处理速度比他们的数据库快了20%以上。
在中国曾经肆意妄为的科技巨头,如今竟成了一个过时的守旧派,面对这一角色的急剧变化,他一时难以适应。
当他意识到情况时,阿里巴巴已经几乎夺走了他的大部分市场份额。直到这时,他才终于明白,自己正面临失去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风险。于是,他不得不放下自尊,主动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但那时我们已有了更优的选择,因此没人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