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好了 http://www.kstejiao.com/引言有人相信命运,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认为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也是这样。有人认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它会一直伟大下去,除非遭遇不测或者当家人迷恋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一、熵增定律是什么熵增定律是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定律,克劳修斯引入了熵的概念来描述这种不可逆过程,即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是不可逆的,其物理表达式为:S=∫dQ/T或ds=dQ/T。熵增原理说的是,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对于一个孤立系统来说,总的趋势是熵增,最后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对于开放系统而言,由于它可以通过向环境释放热能来将内部能量交换产生的熵增转移,因此,开放系统有可能趋向于熵减而实现有序。熵增定律提示我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故步自封,中断对外的交流和采取自我更新,结果就是只能走向混乱,从而最终灭亡。对于熵增定律,华为当家人任正非认为,它不但是一个物理规律,推广到企业,则意味着企业发展的自然法则也是熵从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乱并且失去发展动力。他认为按照这个规律,企业的死是正常的,不死反而是特例,“所有的企业最后都会死,我们是努力让它晚死一点”。一个人曾经充满干劲,功成名就后却沉迷享乐;一个企业曾经在市场上攻城拔寨、行业知名,最终却泯然众人矣;一个国家曾经国富民强、让万邦朝拜,最终却落得个被动挨打。这些都曾经让无数人扼腕叹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主事的人有问题,但理解了熵增定律,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科学规律,而不是某个人导致的偶然现象,也许我们作为后人在解读这些事情的时候,过于夸大了某个人的作用,而忽视了里面的深层次规律。企业要避免死亡,要继续发展壮大,面临的难点是什么呢?二、企业发明创造的难点在哪里1、对技术和人员储备要求高发明与模仿不同。对于模仿来说,由于有前人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可以拿来学习借鉴,都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成功率。对于创新来讲,则没有先例可循,否则也就不叫创新了,这就需要突破性的思维和强大的技术支撑,相应地对于技术和人员的要求就会非常高。记得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中科院一位科学家认为,现在的发明已经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了,因为系统的理论、严苛的实验条件等等因素,让普通人越来越难以企及。其实,不光是普通人,就连那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也难以具备发明所需的相应的知识、技术和人才,发明,对于他们真的是“太难了”。当然,相对于发明来说,创新的范围更广一些,因为管理方面的创新要比科学发明对于物质条件和技术的要求要低一些。2、资金要求高发明创造对于资金的需求高的吓人,甚至有可能是个无底洞,因为,没有人能保证一定能获得成功,从古至今,那些想发明“永动机”、“水变油神器”、“长生不老药”的人,无论投入多少时间、多少金钱,都无疑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在当时,限于有限的科学认知,并不知道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当然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梦想的“发明”违背了科学常识,注定属于“镜中花、水中月”。但在以严谨著称的医学界,比如在美国,现在要发明一款新药,仅资金投入一般就需要8亿美元,而且仅临床测试就需要10年的时间,这样的资金和时间投入门槛,显然不是一般的企业能够负担得起的。3、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和良好的创新氛围发明和创新是艰难的,但模仿和抄袭是简单的、低成本的。应该说,过去短短几十年,我们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我们是作为追随者,有别人的技术和经验可供参考,我们的后发者优势才得以充分发挥。但是,目前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多行业都已经是世界第一,不光是规模第一,技术也已经位居第一梯队,再想像原来那样以来模仿已经不可能了。但是,社会上很多人的观念还一时没有转过弯来,这就导致一些企业辛辛苦苦取得的发明,很快被别人抄袭,却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严重损伤了发明和创新的积极性,就拿刚才制药的例子来说,发明需要巨额资金和时间成本,而与发明相比,仿制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没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全社会崇尚发明创新的氛围,想实现由制造强国向发明创新强国的转变,是不可能做到的。4、需要破除因循守旧的思维有思维定势、不愿打破原有的习惯,这是人之常情,对于企业来讲同样如此,尤其是在一些有着辉煌历史的大公司更是如此,小富即安的情绪弥漫,因循守旧,认为只要遵守公司已有的流程和规章,就能继续获得成功,久而久之,遵守和服从成为他们的主导,而发明和创新则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另外,企业里的既得利益者也会反对发明和创新,因为这可能会损害他们自身的利益。虽然知道企业发明和创新面临的困难,但熵增定律明确告诉我们,没有发明和创新,企业只有死路一条,因此,我们的选择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怎么才能实现我们的创新目标呢?三、熵增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树立争创第一的宏伟目标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说,“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熵增定律对人生是重要的,对于企业,它同样重要。远大、清晰的战略目标对于引领企业长期高速发展至关重要。“好空调、格力造”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目标,格力每年才能拿出大把的钱来搞科研创新,仅在年就投入科研费用69.88亿元。56岁的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创建台积电的那一刻,就给自己定出目标,“当我办一个半导体公司,当然要它长期繁荣。那只有一条路——世界级。”开业之初,就定下要成为世界企业的目标,这固然是基于他多年在美国半导体行业希凡尼亚公司和德州仪器公司的多年历练,但更重要的是他不满足于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想拥有一个崭新人生的理想。台积电建立之初,目的就是要做专业的半导体代加工公司,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既然是代加工,肯定就是依照客户的需求,“照葫芦画瓢”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科研和创新。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台积电每年拿出巨额的资金搞研发,这个数值是多少?不多,是年收入的8%,总额是多少,不多,亿元。这个数值,超过了很多公司的年营业额,怎么样?对于台积电的成功,大家是不是有了一点新的认识?2、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想实现划时代的突破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成果和技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步快跑”,进行快速迭代,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日本这些年来的创新发展,其实一直是遵循这样的套路,即美国进行基础研究,日本则在发现有前途的基础研究成果后,购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研究,最终将产品投入市场。这些年来,日本获利丰厚,说明这项策略非常成功。比如日本,年用2.5万美元从发明晶体管的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购买了晶体管技术,进行研发后生产出了爆款产品收音机,仅仅6年后,也就是在年,日本就向美国出口收音机万台,获得收入万美元,充分说明这一战略的成功。这是因为,基础研究既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时间,又很有可能得不到任何回报,因为没有人能保证一定会取得突破;而对于应用研究,则是在已经取得突破的基础上选取有市场前景的技术进行深入研发,难度更小,更容易取得成功,同时也最容易形成最终产品,从而获得巨额的市场回报。3、重点突破企业在短时间内,想要迅速全面领先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瞄准对手的软肋,实行重点突破,之后再以点带面,实现全面超越。小米手机刚刚问世的时候,小米作为开始研发智能手机业务的公司,把消费者最关心的性能和售价作为重点,而不是像其他手机厂商那样倚重外观,小米手机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款双核智能手机,售价仅元,而其他厂家的售价是三千到四千元,是当时性价比最高的一款手机,成为爆品“。正是凭借这这款手机,小米迅速打开了市场,为自己争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也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这也是小米公司后期不断发展壮大的起点。类似的例子还有”小罐茶“、”55度保温杯“,都是单凭一个爆款就迅速打开市场,在站稳脚跟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财富。4、顾客导向顾客永远是上帝,也是指引我们发明和创新的方向,我们一定要时刻紧紧盯住顾客的需求,以此来引领和不断修正我们的创新思路,这对我们是既经济又高效的。比如,为了解决大学生洗衣排队难、洗衣机维修速度慢的难题,在以创新闻名的海尔集团,有一个小团队创立了“社区洗”模式,依托海尔洗衣APP,涵盖了在线排队预约、在线状态实时查看、在线支付等功能,同时还引进了外部供应商,为多万用户服务,不但解决了大学生的难题,自己也收获了良好的收益。5、竞争倒逼时刻拿竞争对手作为我们创新和超越的目标是最合适的,紧紧盯住对手的战略和动作,来对照和反思我们的创新思路和方法,不断校正,会更有利于我们取得成功。为了提升化工水平和能力,实现世界化工领先,中石化早在年就主动与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合作,以均等的股份比例建成了扬子石化——巴斯夫公司,公司所有装置都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并坚持以巴斯夫独有的一体化理念为思路,以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的双丰收。合作不仅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关键是为中石化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还有最为先进的理念,这对于要早日突破地域限制、梦想成为国际化工巨头的中石化,是更为看重的。竞争不可怕,主动与狼共舞是尽快提升自己竞争力的关键,这样的“共舞”不是来的越晚越好,而是恰恰相反。结语熵增定律让我们明白了创新的必要性,我们知道创新是痛苦的,但结局是完美的。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熵增定律告诉我们,对于企业来讲同样如此,我们要想做到让基业永续,就必须认识到熵增定律的核心,用创新延缓“衰老”,甚至让企业实现“逆生长”,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持续辉煌,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