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用品颇像前几年的教育产业,投资者们一致看好行业发展前景,但却没有足够的上市标的可投。之所以到现在为止还没出现一批具备龙头品相的本土宠物用品企业,最根本的原因是业内还缺乏足够多有综合能力的从业者。本刊特约作者隐马数研/文中国萌宠经济的崛起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行业数据显示,年中国已有4.7亿只家养宠物(其中猫狗1.9亿只),过去15年里养宠物家庭数量翻了3.6倍。相对应地,宠物用品市场在年达到亿元,近5年CAGR(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且增速正在加快。从投资角度而言,绝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赛道。由于体量占到宠物用品行业的60%以上,本次研究先把重点放在宠物食品上。直接受益于宠物数量增加和相关消费增长,国内的宠物食品行业呈现井喷式成长,过去5年CAGR达到32.1%,快于行业整体。宠物食品具备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储存时间长适合囤货等特点,因此电商渠道已成为宠物食品销售的最主要渠道,年线上渠道已占比宠物食品总销售额的55%。与高增速不够匹配的,是中国宠物食品市场的竞争格局。国内活跃的宠企大致分为两个派系,一类是以玛氏、雀巢为首的国际品牌,另一类是从代工制造商转型的国内企业。虽然市场规模在迅速成长,宠物食品行业的品牌集中度近5年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CR5(前五市占率)由年的28.6%减少至22.5%。常年占据市场份额首位的玛氏,市占率从年的16.9%跌至年的11.4%。新锐国产品牌来势汹汹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销售额的绝对数字来看,依然规模很小。中宠股份(.SZ)和佩蒂股份(.SZ),A股的两支宠物行业“独苗”,年的国内销售额仅分别为3.4亿元和1.4亿元。相比之下,全球宠物市场的行业格局就要正常很多,目前CR5为53.8%。而发展相对较早美国宠物食品行业,在行业整体增速趋于平缓的背景下,头部企业的垄断地位早已确定,年CR5为72.3%,玛氏和雀巢两家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制约本土宠企成长的因素市场集中度的阶段性下降其实是宠物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龙头虽然还没有成型,但是必然会出现,这其实孕育着一个很大的投资机会。但第一步先要做的,是去理解阻碍本土宠企发育成长的核心原因到底是什么?首先是产品制造端缺乏优势。中国成功的消费品品牌,凡是根基较为稳固的,大多建立在强有力的制造能力之上,这是保证其产品优势或成本优势的关键所在。不过这一点要在宠物食品行业上复制却有相当的难度。宠物食品的主要成本在于鸡鸭牛羊等原材料,占比超过60%,人工和其他生产成本占比不高。然而由于养殖规模、种苗和疫病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中国肉禽类生产成本和美国、巴西等农业大国相比,并无优势可言。以鸡胸肉为例,每年进口的比例不低,而国内相关肉鸡生产企业盈利水平的波动则很大。这就意味着,与消费电子或者轻工产品不同,中国的宠物食品在制造端上少了一张王牌。中国消费品企业的产品能力,大多从为海外品牌的OEM起步,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之后,逐步走向自有品牌。不过由于上游农产品生产格局的原因,国内企业在全球宠物食品OEM中的份额不算特别高,产业分布也比较散。中宠股份和佩蒂股份年出口收入分别为13.7亿元和8.7亿元人民币,而玛氏和雀巢宠物食品部门年的营收则高达亿美元和亿美元。因此,在生产成本和制造规模上缺乏主动权和统治力,是本土宠物食品企业面临的第一道门槛。其次是消费者心理影响品牌生态。国内消费者开始把猫猫狗狗当小孩养,当亲人对待,使得他们对宠物食品的诉求有了很大的变化,进而对品牌影响力的塑造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通过对国内宠物食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跟踪分析,可以发现,适口性及安全营养是消费者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