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同作用
TUhjnbcbe - 2023/3/12 19:03:00
彭洋出诊的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2560/

前言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和市场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在开放初期,我国和市场的关系通常是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视角认识的,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与计划几乎是同一关系。但随着我国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渐完善,计划与的同一性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计划仅仅成为职能的一个重要部分。通常人们把计划与市场看作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计划既可以存在于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

这种认识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说有一定道理,但需要指出,从本质上看,计划与市场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是利用价值规律进行资源配置,而计划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遵循按比例分配规律进行资源配置,“构成资产阶级*治经济学实质的供求规律的盲目统治和构成工人阶级*治经济学实质的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所体现的规律是不同的,计划与社会的主义制度有天然的联系。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以前,人类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是自然经济。在自然经济中,个体生产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有谋划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和劳动时间。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关于“商品拜物教”中分析价值的本质问题时,给予了详细分析。马克思的分析表明,商品经济基于生产资料属于分散的私人所有,他们又都处于互相依存的社会分工之中,商品交换成为互相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的重要途径,于是就产生了市场,价值成为资源配置的依据,价值规律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

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其价值即劳动花费,就表明该商品生产过多,必须对生产要素配置加以调整,分配到那些市场价格高于其价值的商品的生产方面。这样,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和方法。亚当·斯密把这种市场关系比喻为“看不见的手”,而马克思则把它称作“商品的拜物教”——由于价值摸不着看不见,像幽灵一般,人们出现了对价值的崇拜,就像宗教中的神一样。

这是由于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人们认不清价值的本质,把自己活动的结果看作由神决定的,于是拜倒在它面前。价值的神秘性究竟来自哪里呢?价值的本质不是来自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自于商品价值规定的内容,而是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劳动采取价值这种社会形式。其实价值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它利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尺度,就是要求在社会范围内遵循“按比例分配劳动”这一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要求。所以,马克思在分析了孤岛上鲁滨逊如何配置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时间后,指出“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规定都包含在这里了”。

价值的本质规定性是什么?显然是按比例分配劳动时间。自然经济中的生产活动要遵循这一规律,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活动同样要遵循按比例分配劳动时间规律,所不同的是,市场经济中按比例分配劳动是在分散的生产者之间,通过价值规律调节方式实现的。价值规律自身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这就导致分散生产者之间按比例分配劳动经常遭到破坏。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者都是分散决策,计划是否就不起作用了呢?当然不是。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对“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内部分工”所遵循不同规律的对比分析中指出,“在工场手工业中,保持比例数或比例的铁的规律使一定数量的工人从事一定的职能;而在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在工场内部的分工中预先地、有计划地起作用的规则,在社会内部的分工中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这种自然必然性只能在市场价格的晴雨表式的变动中觉察出来,并克服着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

马克思的分析表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每一个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都是按计划规律来配置资源,但私有制导致整个社会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这就造成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分配劳动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形成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有计划生产与整个社会无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不是源于资源配置的计划方式,而是源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马克思尖锐指出“:资产阶级意识一方面称颂工场手工业分工,工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局部工人绝对服从资本,把这些说成是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劳动组织,同时又同样高声责骂对社会生产过程的任何有意识的社会监督和调节,把这说成是侵犯资本家个人的不可侵犯的财产权、自由和自决的‘独创性’。”

由此可见,按比例分配社会资源和劳动时间,这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本质要求,也是真正的效率所在。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层面的计划,往往也是从弥补市场失灵的角度提出的,只是希望通过计划对市场进行修修补补而已,是基于市场运行出了问题以后的被动反映。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的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属于全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和共同支配,目的是满足全社会所有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及其全面发展。

社会的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全社会生产摆脱了分散的私人生产者的盲目性支配,是按照预定的目标有计划地配置全社会资源为实现共同目的服务。私有制则决定了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只能是由各个私人自发地进行,全社会生产资料在不同生产领域的合理配置只能借助于市场价格波动间接告诉私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个过程不是平稳进行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经济震荡和破坏,会有生产者的失败与成功、企业的兴起与破产、产品的不足与过剩,总之,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全社会生产过程的均衡只能经历着不断的混乱才能得到实现。

在我国社会的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是机械式的拼装,而是一种有机结合。社会的主义自觉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规律和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这就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为社会的主义生产目的服务。我国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计划的重要形式,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先导性、引领性。

比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比如五年规划这种中期目标,还有像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短期目标等,这些有计划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过去长期关于如何建设社会的主义的探索中,我们曾经实行过计划经济体制,结果走了弯路。由此一些人把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一提计划就认为是指计划经济,这是误解。实际上,计划并不等同于计划经济。计划无论是在企业内部的微观领域还是在社会宏观领域,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遵循按比例分配劳动的手段,这种手段比市场更具有直接性。

结语

当然,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计划手段实现按比例分配劳动还不具备条件,因此还是依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计划主要是解决长期性、战略性的规划,这与以往直接干预经济运行的计划手段存在区别。因此,我国发展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要更好地探索计划在市场经济中的运用规律,这既是探索市场经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重要途径,也是努力构建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中新型和市场关系的重要方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