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德克鲁曾说过:“营销的目的是让推销变得多余。”
营销,从广义上来讲是,是指企业发现或发掘准消费者需求,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该产品的过程。跟推销、销售的含义好像非常雷同,但深入剖析,你会发现,推销与销售面对的是当下的客户,他们主张一对一或一对多地去传达产品的优势和特点,以吸引用户购买,通过沟通联系了解用户需求,进而推广产品。营销却有所不同,它面向的是企业的未来市场,可能创造的是未来无法确定的巨大效益。
营销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思维,市场营销、企业营销等都是其思维所想出的策略,再细分到能够直接实施的体验式营销、饥饿营销、口碑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等等,都属于其策略下的分支。学会营销是每个企业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一个企业能否做大做强,营销是关键的决定因素之一。
了解了营销的含义,那么如何为自己的产品选择营销方案呢?
产品服务于用户,我们把营销当作一种思维,那么这种思维就放在用户身上,即了解用户,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为其考虑问题。
了解用户——完善用户画像,精准定位有购买想法的用户。
了解用户需求——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表面需求与潜在需求。表面需求通常是能够从市场或消费者身上普遍知道的需求,潜在需求则是消费者不会明言,但企业必须挖掘到的,这一需求的满足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产品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立足。
以汽车营销举例,用户画像可以根据先前购买产品的用户数据来分析:例如,87%的消费者年龄在25-50岁,在本地工作,近70%为男性等等。
用户可能会有的表面需求:车子的价格要实惠、座椅要舒服、驾驶体验感要好、后备箱空间要大等等。潜在需求则可以表现为:这辆车的品牌知名度高不高,外观是否大气上档次,售后服务有无保障、有没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希望带出去能够倍显风光、额外赠品提供等等。有的需求可能用户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但是我们发现了,且做好了研究和改进,我们的产品就又多了一点优势。
表面需求一般都是侧重于产品的基本性能或作用,必须进行完善,而潜在需求则需要企业加大对自身文化和产品受众的双重输出,让产品成为市场不可替代的的商品。
了解完用户的需求,我们的营销方案就要围绕着用户和需求展开。以用户最容易接受和喜欢的方式,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说故事性营销,是各大汽车品牌经常会用到的策略,通过纪录片、微电影等的拍摄,既有将汽车与丰富的人文、壮观的大自然等结合在一起,展现出独具一格的企业文化;也有充满创意的,搞笑幽默并存让你对这个产品印象深刻。比如奥迪的汽车广告,每一年都带给人惊喜,还曾聘请周杰伦与方文山作为广告导演进行设计拍摄,其广告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所有看到的人都记住这辆车的名字,广告内容不需要强调太多车型黑科技,亦或是功能如何强大,最关键的是——让用户记住,只要让用户记住你,才有兴趣去了解你的产品特性,进而深入交流,所以被记住,才是首要核心。
此外,还有体验式营销、饥饿营销、情感营销、互动营销等,都是常用的营销策略,可通过用户画像与需求选择和设计产品的最佳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