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有一句口号:“把5%的希望变成%的现实”。明明只有5%的希望,怎么可能变成%的现实呢?这不是痴人说梦么?
但是在联想的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这样的“奇迹”。“把5%的希望变成%的现实”一句,也被认为是柳传志的管理哲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与其说这是管理,倒不如说是一种信念。
联想式汉卡的高光时刻
年,创业仅仅5年的联想发生了一件激励人心的事。
其实一开始,柳传志并不兴奋。那时,联想式汉卡作为“划时代”的产品,积极申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柳传志和倪光南对此寄予厚望。因为这既是了不起的技术成果,也是市场营销的需要。可是,由50位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并没有特别重视,经投票只同意给个二等奖。
柳传志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拒绝接受二等奖。在柳传志的授意下,郭为和李岚出马,开始四处奔波“游说”。他们找到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主任,对方却甩出一句:“要想改这个奖,除非能够启动复议程序。”而这一程序,要求至少有“委员会”的10位专家联合署名提出申请,并且详细申明初审不当的理由。
在年的最后几个月,报纸上铺天盖地登满了关于联想式汉卡的报道——这是他们利用媒体在造势。经过一轮造势,他们又去找专家“鸣冤叫屈”,一个一个登门求见,言辞恳切地陈述理由,让专家深信联想汉卡的成就,同时邀请专家“到联想看一看”真实情况。评审委员会们陆续到联想参观,柳传志和倪光南全部出马,对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问题都一一耐心解释。
这一招果然奏效:复议之后,联想汉卡如愿以偿。后来,郭为写了一篇文章说:
“当我向公司的全体同仁报告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联想汉卡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我不得不说这是联想的呐喊!在经历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道路之后,我们终于把5%的希望变成%的现实。我们向倪总、秦老师以及计算所六室的同志们祝贺,你们十几年的追求终于得到了国家的承认。”
在柳传志的观念里,成大事者,绝不可以轻言放弃。哪怕仅有5%的希望!
圆梦北京奥运
年3月26日,联想集团与国际奥委会签约,正式加入国际奥委会第六期全球合作伙伴计划。这一合作,意味着中国企业第一次跻身世界顶级品牌的“五环俱乐部”,开创了中国企业赞助奥运会的先河。
对于联想,不仅是圆梦自己,也是圆梦中国。其实,柳传志的产业报国梦想从20年前就已经开始萌生。年,中国重返奥运舞台,许海峰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这一年,柳传志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人筹资20万元创办联想。柳传志说:“联想做的第一个广告是在一家专业杂志上做的,花了30元钱,当时还咬了咬牙。”
20年后,联想已发展成为中国的知名企业,并稳居PC行业亚洲第一、全球前十,赞助奥运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我们要进*奥运会!”联想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赞助投向北京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花费万元人民币。申请成功后,联想沸腾了,连全国都快沸腾了。
这个想法并非心血来潮。联想集团抽调了精兵强将,组成了专门小组,研究和讨论联想与奥运携手的各种合作形式,希望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细数历届奥运赞助商,个个都是实力不凡的国际巨头,更遑论中国企业。但联想硬是把这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期间,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在柳传志看来,坚定不移是最为重要的。有些事情眼看走不通,就拼命去研究,最后就能走通。“要把5%的希望变成%的现实,因为是5%而不是1%,说明还是有一定希望的,就要坚定不移地把它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