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现代工业化食品,究竟有多长的路要走?调味面制品(俗称“辣条”)在实践中做出回答: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作为我国一个极具原始性创新的行业,调味面制品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方便食品品类,年产值近亿元,满足了消费者对多元化食品的消费需求。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始终制约着行业的发展。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牵头,多家单位参与,历时多年完成的《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将于10月1日起实施。7月6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线上形式组织召开“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发布会暨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会上,专家对《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进行了深入解读,科技界和产业界共同探讨如何在中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与提质升级大背景下,进一步提升调味面制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来自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等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代表,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等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
行业进入差异化创新的新起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表示,与方便面、啤酒等舶来品不同,调味面制品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草根行业,其工业化之路靠着自己一步一步地探索前行。其中“标准建设”是筑牢和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基石,也是倒逼全行业不断提升安全与健康水平的艰难磨砺。
“十年磨一剑。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建设的10年,也是全行业各企业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和突破的10年。”孟素荷回顾了相关标准的制定历程。她介绍,从年河南首个地方标准出台,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首次明确将调味面制品划归“方便食品”进行管理,再到工信部公布《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QB/T-)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跟踪其标准建设的10年间,充满着科学争论和探索。以中国食品安全和健康需求快速提升为背景,标准的制定使不同地方的标准管理,最终服从于适应市场需求的行业标准。在新标准的规范下,调味面制品行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品种数量减少了七成以上,盐含量下降17.7%,油含量下降10%。
孟素荷指出,标准提升了企业进入的门坎——企业数量从10年前的余家优化至余家,品牌建设也在推动全行业的价值提升,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后,产值反而形成从50亿元到亿元的增长。体现出了标准建设对行业引领的重要性,显示出中国传统食品从“草根”到现代食品工业的成长轨迹和必经之路,对其他新生行业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孟素荷表示,《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的发布,既是全行业从成长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性成就,更是行业在标准护航之下形成差异化创新格局的新起点。希望行业以此为契机,坚定调味面制品行业健康、安全的定位。依托本土资源,挖掘本土文化的底色。以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实力,在各显风流的差异化竞争中,提升行业造血功能,保持行业的活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张晓峰在致辞中指出,食品工业作为民生支柱产业,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生活物资,还在国民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为稳定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不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构建科学引领的行业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产品的多元化、营养化、健康化的新需求。工信部作为中国食品行业的主管部门,始终致力于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以组织实施行业规划、产业*策、行业标准与抓手,不断加强食品行业规范管理,实际提升产业的发展质量。调味面制品行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