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治病救人到防病救民黄从新一生
TUhjnbcbe - 2023/10/17 18:22:00
福建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39.html

极目新闻记者晏雯

通讯员杨岑

他,是一位医生,从医40余载,一辈子就想当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是他毕生追求的最美妙旋律;他,是一位学者,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的推动者和领路人,引领中国心脏介入治疗进入*金时代;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追梦人,年过七旬仍躬耕不辍,为湖北“”攻坚工程贡献智慧,为人民健康事业奉献终身。他说:“一张健康网,一生健康情!”为实现这个梦想,这位年过七旬的“追梦人”,仍不辞辛苦带领着他的团队奔跑在荆楚大地。

*从新,医院(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获得者。现任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30余本;获科研成果奖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湖北省十大科技转化成果奖1项等。

听“心音”,只为一声声健康的心跳

“叮铃铃……”不久前,清晨的一阵电话铃声惊醒了尚在睡梦中的湖北宜城李先生。电话这一头是设在医院(医院)的“湖北省心电大数据中心”医生石少波。“远程心电监护警示:您已发生较为严重的心脏传导阻滞,医院就诊。”万幸的是,经及时诊治,李先生摆脱了心脏性猝死危险。

这是医院心血管内科*从新教授牵头承担的“基于大数据的可穿戴心电监护和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造福心血管病患的众多场景之一。4年多来,该项目已累计筛查出超过例患者并挽救生命。

从听诊器传来的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从监护仪器上看到的是规律而起伏的波浪线,对每个心内科医生来说,这都是毕生追求的最美妙旋律和曲线。

“在疫情之前,我的每个专家门诊都会限号15个,就是为了能有充分的时间‘视触叩听’,而听就是听诊,这对心脏科医生来说尤为重要,它是一项基本功,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听诊器,就能让患者避免很多并不需要的检查。”*从新说,对于心内科医生来说,听诊器就像一支枪对于一名战士一样重要;即使心电图、X线、超声、CT等检查已经很普及,但听诊这项基本功仍然不可取代。听诊可以对心律不齐、早搏、心房颤动等做出诊断,而对于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老人的心瓣膜病,这些都可以从听诊中听到杂音,从而判断杂音产生的部位、性质以及杂音的级别。

年底,在*从新的发起下,来自全国的名心内科医师一起做了件十分“拉风”而有意义的事情,大家手拿听诊器,成功挑战“世界最长听诊队列”吉尼斯纪录。只为呼吁临床医生们,在用好现代化诊疗设备的同时,也要用好听诊这项传统而并不过时的基本功。

从医40多年,成功救治过数以万计的病患,但让*从新始终难以释怀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自己在读博士期间接诊的一个14岁小伙子。这个小伙子来自周边县市,妈妈说他上课上得好好的,会溜到桌子下面,过一会又自己爬起来了。*从新当即判断小伙子应该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通过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了他的判断。但面对要装一个能除颤的起搏器,得十几万元的费用,家长实在无能为力。出院时,*从新叮嘱男孩妈妈,每周一定要给他发来一份男孩的心电图。就这样,在如约收到3个星期的心电图后,第四个星期,*从新迟迟没有等来心电图,原来,男孩在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已经离开了……此事,对于刚刚从医不久的*从新来说,一直难以释怀。也让他暗下决心,此生要在心律失常领域,死磕到底。

平“心率”,引领我国心脏介入进入*金时代

生于年,出身寒门的*从新,“文革”期间从**,在戈壁滩上为“两弹一星”贡献了近五年青春岁月。“这段历程虽是艰辛,但培养了我*人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令我受益终身。”*从新说。

结束*旅生涯后,适逢高校恢复招生,*从新进入湖北医科大学,攻读本科和研究生,并在心血管领域扎下根来。之后又来到同济医科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分配至医院(原湖北医科大附一院),从此迈向心脏介入领域辽阔的疆域。

*从新回忆,医院时,正是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的探索阶段,他从有限的国外文献报道中发现,已有国外学者使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很好。但是具体的过程和方法,文章中并未提到。为了尽快破解难题,在李庚山教授的指导下,*从新和团队成员江洪、唐其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究工作。他们先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使用超高频能量直接作用于动物心脏,反复尝试不同赫兹、不同焦耳的能量对心肌产生的不同的损伤作用,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万事开头难,在那段拓荒岁月里,因为长期介入治疗要接收射线的照射,让我的白血球变异率曾高达27%,”但他却笑着说,那是一段美好回忆,想起都是满满的幸福。

随后的日子,他和全国的心电生理学家一道,不断总结经验,交流心得,完善手术步骤及操作方法,使得这类手术迅速发展。目前,手术时间已经缩短到不到1小时,成功率达到95%以上,成了心内科介入治疗的常规手术之一,成千上万的患者因此获益。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被攻克以后,*从新又开始了一项新的长征:攻克房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难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面对一个可能无解的难题,*从新带领团队从最细微的研究开始做起。最终他们从房颤的结构重构、神经重构、电重构等方面阐述了房颤发生的机制,根据这一重要发现,医院心血管内科改进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方法,使手术的即刻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使万千房颤患者从中获益。

在房颤导管消融的推广上,*从新更是呕心沥血,尽心尽力。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关研究房颤的文章,撰写了17篇述评,组织了5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制定了6项“专家共识”,举办了14次国际论坛……为普及、推广经导管射频消融房颤这一治疗策略,他几乎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治“心病”,给万千患者带来“心”的希望

“让所有中国人,包括最穷苦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这是*从新的信条和人生追求。

从寒门走来,他深知基层百姓的苦和难,也一次次送医送药到基层。他清楚地记得,年8月,带领着医院的位专家“重走长征路”来到革命老区红安,冒着酷暑坚持跋涉20公里路,为老区人民健康服务的情景。“我们来到一家家徒四壁的人家,妈妈是哑巴,哥哥是肿瘤患者,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我的听诊器听到女孩胸前呼噜呼噜杂音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没想到为共和国贡献如此之大的革命老区,解放几十年,还如此贫穷,医疗卫生如此落后……”回忆起这一段,*从新教授满是感慨。

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百姓看病难,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很多偏医院看病舍不得花钱住旅馆,有医院走道了。”这些都让*从新看在眼里。

在国家大力实施新医改的背景下,时任医院院长的*从新,敏锐把握医改新动向,并掷地有声地提出,“医院姓‘公’,就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要让更多患者享受医疗技术进步的成果!”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医院在省内率先实施了组建医院医疗集团、组建武汉城市圈医疗服务俱乐部、医院医院构建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创新举措。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服务成果共享,使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医院的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的综合水平的同时,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年6月,*从新再次带队来到红安。这次,他带来了全国房颤中心联盟的顶尖专家服务老区人民,除了开展义诊、房颤免费筛查外,还和基层医生一道构筑心房颤动一二级预防的长城。据悉,在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医院专家的大力扶持下,医院医院,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大幅提升,急诊CPI超过0例。

作为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领*专家,*从新一直致力于专业建设的提升。这样的提升不医院,而是全国范围。作为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从年开始,*从新教授带领各省级联盟面向全社会普及房颤防治,铺就“房颤防治网”,有效提升我国房颤疾病治疗率与公众知晓率;建立房颤分级诊疗体系,4年来,全国家房颤中心通过认证,收录万患者诊疗大数据,精准分析中国房颤防治工作并提出“中国方案”。

圆“心愿”,“一张健康网,一生健康情”

“‘一张健康网,一生健康情’!这可能是我这一生,在医疗战线做的最后一个梦了。如果能实现,湖北模式有望成为全国模式,未来医疗的模式。”今年4月,*从新教授在七旬高龄勇挑重担,担任湖北省“”攻坚行动心血管疾病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牵头湖北省心血管病防治“健康网”的铺就,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攻坚行动。

他给湖北省卫健委提出建议,“心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能不能以心血管疾病为试点,探索出一个集‘防筛管治研’全程管理,并可有效复制的湖北模式。”在他的这个建议下,省卫健委决定在汉川、钟祥、十堰郧阳、枝江和潜江,这5个地区施行攻坚行动试点。

“我们要把有限的卫生资源真正花在救治病人的刀刃上。”谈起目前自己正在追的梦,*从新这样描述着:“我们从基层患者身上获取信息流,由信息中心传向诊疗中心,然后专家在平台上进行诊断和开方,之后诊疗中心发出相应的服务流,最后将处方和药物送到病人手上,从信息流到服务流形成一个完整闭环。看病难,实际上是找优质医生难,我们这是利用互联网+弥补时间和距离的差异,形成同质化管理,达到变革目前的就医诊疗模式。如果顺利实现,将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看病不方便的问题。”

今年6月开始,*从新教授冒着高温酷暑,带着攻坚“”的责任与使命,带领专家团队,来到5个试点县市搞调研、办培训、作指导,为推进心血管疾病防治试点工作操碎了心,劳累奔波,用行动诠释了医者情怀,践行了守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

“不深入基层,就不足以深入人心。看着*教授趴在村卫生室的桌上,查看电脑的样子,我们是既心疼,又感动。”医院医务部部长何安仁回忆起6月29日,*从新教授冒着酷暑带队来到潜江考察时的情景,感慨地说道。当天是何安仁第一次见到*从新教授本人,他说,原本担心*教授的“”讲解全是高高在上的顶层设计,会让乡镇基层卫生工作者听起来一头雾水。没想到,讲解超级接地气,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讲完就之后,中午也没顾上休息,*从新教授就马不停蹄驱车到距离潜江城区外30公里的积玉口镇做调研工作。积玉口镇已经是离潜江比较偏远的镇,没想到的是,在积玉口镇卫生院,他又拿到当地各个村卫生室的花名册,点名到了一个叫花园村的一个最基层的卫生室,到了后,详细询问卫生室的方方面面工作,生怕漏过每一个细节。

“通过调研,我们一定要了解基层最真实的现状,乡村卫生院和村医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比如在村卫生室,我们随机医院住院的情况,就是要看看这些信息是不是真的互联互通了……那天确实很热,但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下一步的推进工作。”*从新教授说道。

作为“”攻坚行动心血管疾病防治组专家,医院东院内分泌科主任高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跟着*从新教授,走遍了5个试点地区,高凌说,“多年前,*从新教授提出‘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为一切病人’的医院服务理念;现在,他又怀着对病人的大爱,多次深入基层和偏远乡镇,在颐养天年的年纪,仍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奔走在荆楚大地。”

*从新教授也深感责任重大。这位年过七旬的“追梦人”,聚焦着基层基础性疾病防治的难点、痛点、堵点,围绕心脑血管病打造三大体系,构建全覆盖、全打通的省-市-县-乡四级信息化网络体系,形成防、筛、管、治、研联动的心脑血管病管理体系,为实现从健康教育、高危筛查、智能预警、居家监测、专病随访到分级诊疗的全程防治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而努力。他说:“我只是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把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送到荆楚大地的父老乡亲们手中。这也是本着一个职业医生善良的心,为社会做的一件善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治病救人到防病救民黄从新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