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是如何运用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来调整经济结构的?
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况,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直接计划市场和间接计划市场(以及部分自由市场)、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必须同时并存。广泛运用经济杠杆是协调国家、企业、部门和地区利益的必要手段,使企业、部门和地区比行政手段更有效地实现规划目标和宏观经济效益。要改革规划体制,更好地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中心任务服务,最重要的是更广泛有效地利用经济杠杆,有计划地引导和调整社会经济活动。
要将行政手段与经济杠杆、计划机制、市场机制相结合,首先必须相互协调农业比重、积累、消费等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并据此进一步梳理经济结构。这需要以下事项:
把发展农业作为首要战略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相当迅速,但农业生产还没有摆脱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状态。关于农业问题(例如以人均斤粮食为主要标志),还很远。只有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才能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发展消费品行业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业必须以发展消费品工业为重点。据估计,在我国农业生产在“六五”期间平均以4%的速度增长的情况下,消费品行业只有以8%左右的速度发展,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商品部分,实现工人和农民货币购买力的提高。
调整重工业结构,适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除了妥善生产耐用消费品外,未来重工业的发展重要的是调整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适应性,更好地为农业和消费品工业、国民经济技术改造、出口和国防现代化服务。
大力加强能源、交通、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比例逐渐增加。年,一些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如下:美国55.1%、加拿大65.5%、英国68.3%、法国53.7%、比利时6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要一环。要合理配置投资,除了将投资集中在能源、交通、建材、邮政等薄弱环节外,投资方向还必须主要用于挖掘现有企业的创新改造潜力。目前,全球60%至70%以上的经济发达国家投资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而过去中国的70%以上投资于新企业。改变这种状况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另外,要加快住宅建设,发展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积极发展商业和服务业。
在梳理上述经济结构的过程中,首先要调整规划机制,特别是在宏观经济范围内的比例关系,通过规划安排,可以迅速顺利地取得良好的效果。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期和近年来中国经济调整的经验表明了这一点。
同时,不能忽视市场机制的运用。市场机制的运用有助于更好地联系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使产品适当地适应市场,更合理地协调社会劳动分配,达到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近年来,由于基础设施战线的缩小,国家对机械行业的订单急剧减少。但是,机械行业部门已经积极(包括自己想办法)调整了服务方向,扩大了服务领域,提高了服务质量,使产品得以妥善销售。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克服了任务不足的困难,达到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经济活动效果的目的。
过去,在基于行政管理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单一的计划调整和基于指令性计划的严格计划管理切实抑制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企业更好地强调经济活动的效果。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即使计划经济能够保证对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视,也有成千上万的企业难以在意经济效益。这果然是误解,似乎也把具体计划体制的缺陷说成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
事实上,只有我们坚持经济计划,尊重价值规律,两者适当结合,才能使企业创造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部条件来强调经济效益,也能使所有企业拥有外部强制力和内部动力来继续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实现企业持续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必要的外部经济条件。
众所周知,一家企业,例如生产企业,能够顺利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生产的产品及时销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机械设备及时供应,资金有保障,周转灵活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根本前提。为此,根本条件是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这是有意识地遵循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只有有计划地使用不同种类商品所需比例的价值规律的要求。我们许多企业经营不正常,生产能力利用率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民经济失衡尚未完全克服。
马克思说:“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量和该商品必须满足的社会需求规模之间,只有在社会现实支配的地方才能存在联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消除了民营企业因资本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而陷入困境、破产的威胁,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效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的任务是实现这个可能性。当然,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必须对关系到国家经济和民生的重要产品,如纱线、面料、原煤、原油、发电、钢铁、木材、水泥、化肥等,公布强制性规划指标,包括下限指标和上限指标。事实证明,取消强制性计划目标不利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家或者社会中心应当向企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使企业能够明确定义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并不是所有的经济过程都是计划主导的,很多微观经济活动,特别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国家和社会的中心很难直接计划。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各方提供的预测和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国家和社会中心不仅要利用计划统计部门和财政、金融、商业部门提供的信息,还要广泛收集市场信息,提出科学的社会需求预测或市场预测,提供给企业,以减少企业从事决策和经济活动时的盲目性,提高经济效益,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例如,如何发挥企业的优势,如何调整产品结构,如何确定和选择产品的转型,如何明确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向和降低消费的主要方法等。
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人们之间以及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没有根本的经济利益冲突,劳动者是社会生产的主人,国家和社会的中心阻碍资本主义社会到处存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强调经济效益的商业秘密、技术封锁、阴谋、相互冲突等现象因此,可以在全社会有效地获得更准确的信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我们以前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今后需要大力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