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苏联经济史:计划指标是否会因卖家有利的市场和供应单位垄断的地位而恶化?研究苏联经济的人,都很熟悉,要估计那里的工作效率,会涉及到成功的计划指标问题。苏联计划书上,必须标明各种计量单位,如吨、平方米、百万卢布、千双等等。计划书上每项实例,都有其产品组合及各种不同的型号、尺寸,计划指标都得汇总综合。
苏联大约有一千二百万种分门别类的产品,计划书上有四万八千左右个科目。换言之,每项产品平均有二百五十种分目产品,因受规模经营的祸害,分目产品不是计划书上的科目,产品才是科目呢。这就有处理不完的信息了。比如,当公路运输公司接到计划书时,几百辆运货汽车中,每一辆车每天要装运什么,运到哪里,都规定的详详细细,一清二楚。
但一道计划指令下来,接受指令的人,得按特有的办法去办事。如以吨为计量单位的,就要拉重载,这会有奖(而节省材料,反要受罚)。如以卢布(毛值)为计量单位的,用贵金属制造产品,也会有津贴补助;以吨/公里为计量单位的运输部门,就装重载,拉长程。
在苏联,为了完成计划而想出来的种种浪费办法,不合理的做法,从出版物上搜集起来,可写成几本大书。那些人所共知的,经过深入研究后,仍不得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照旧原封不动。基本矛盾在于中央不了解顾客的实际需要,而苏联的下属单位又必须服从中央。
实际上,各种产品的规格,本可由生产者与用户双方洽商确定,居间机构可有可无。可苏联的计划,原不是社会实际需要的综合汇总,只是把实际需要加到早已确定的汇总上去。这就难免隔靴搔痒,与实际脱节。正如勃列日涅夫说的,用户对于生产,起不到足够的影响作用。
这里所谓用户,不光是消费者个人,也包括工农业及其他国营企业在内。苏联经验表明,拿数量相比,要在计划书上,把产品的质量也解释清楚,是何等困难。下一道命令,生产二十万双鞋,这好办,可要生产二十万双“好的鞋”,适合顾客“一脚穿”的,那就难办了。
苏联经验还表明,对于有形的材料数量,计划上限制挺严,而对于无形的生产结果,则往往毫无下文。比如,材料的吨、米、双,数量相同,可其使用价值出入很大,而所能满足的社会需要也大为悬殊。一台机器,一件衣服,可以完全合乎规格,而就特定工厂或特定消费者个人来说,那会很不适用。
当计划是来自上级命令,不是来自用户实际需要,这种现象又如何能免?成功的计划指标问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值得密切注意。这问题因有对卖主有利的市场而恶化了,也因供应单位有垄断地位而恶化了。经常把质量上、规格上不合需要的产品,不受大众欢迎的货物,强加给顾客。
生产资料如此,消费资料也是如此。象许多机器制造业,就有以吨(或卢布)为单位的义务指标,建筑业也要完成一定卢布开支的任务计划。其劳动生产率,通常是用工人的人头数,除产品的毛值来计算。如苏联大批资料证明的,生产单位唯有选择多花钱的任务去完成而已。
同样,以吨为计量单位的计划,实际上把用金属原料较少而完成任务的单位、厂家给处罚了,这种事却发生在金属原料特别缺乏的时候。至于中间货物与中间劳务的产量指标,必然带来刺激浪费的后果。人们应当用最少的中间货物,生产一定的产品才成。
可这会使厂家及政府各部受到处罚。这种制度本身,还可以随意滥用,如一些服务组织,给农业供应机械当中,强行征收运输。装配、检验的费用,即使农场本身要自己运输、装配、检验,那也不行。这里有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把微观需求,列入上峰发下来的计划当中。
说得更普遍些,就是把汇总数量给稳稳当当的计划好问题。对一位严肃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者来说,供求之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浪费和弄巧成拙的传闻轶事,未可一笑了之。因为,当供应与消费双方没有横向联系的情况下,要确定产品组成,能有什么别的办法?这原是一个由市场来解决的问题啊。
就微观经济的需求,影响不到供应计划而论,也就是计划指标对实际需要无能为力来说,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同类商品“能列入计划”的,如/KW电力,是最好的例子,这数字很清楚,那就列入计划。至于像双鞋,件拖拉机零件,就涵义不明,难以列入计划了。
另一个例外,是涉及到中央本身就是雇主,要直接满足其需要的,如武器装备。当然,武器装备应置于极其优先地位。可并不是所有的优先部门,都能顺利进行。象最高领导把技术发展置于优先地位,那无疑是对的。但要把这种希望变为“微型命令”,事实证明,难度是很大的。
规模经营不经济的祸害,改革创新及官僚主义分崩离析苏联的经验是在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突出大量计划指标的计划经济,有其必要,也有其危险。产量的计划,要有分配的物资做后援。而且因为大多数产品,成了其他厂家和部门的投入物资,因此计划不仅成了生产上的大量连锁性指示,也是派给上的大量连锁性指示了。
重要的问题在于要分清现在执行中的计划,与较为长期的全面计划。如五年计划中的钢板与鞋的指标,就不是下达到生产单位的执行指标。生产计划必须由中央各部发布,不由物资分配部门发布。如生产一种货物,要用十种不同的投入物资,而且是由十个公司配给的,那么,每个公司都要负责把有关物资,配给到要用的部门去。
其结果,从微观经济角度看,就有大量协调工作要做,以保证生产计划及投入物资的一致与连贯。值得注意的,这项任务中,投入物资产品法,应用上很受限制。这有两层原因,一层是各样投入物资太多,不能详细列入投入物资产品表上。另一层理由是物资分配是行政单位的事,任务复杂,从来没完成过。
在落实过程中,计划要几经变更。若干稳定的计划所以不能实现预期目的,原因就在这里。产品也好,投入物资也好,仅仅是计划过程的一部分。还有劳动、工资清单、利润、国库支出、工艺变更、材料及燃料的节约、劳动生产率、成本降低、营业总额(净值或毛值)、完成交付任务及其他项目,都在计划目标表上,用数字列出来。
这些项目,彼此间会有矛盾,也会与用户实际需要相矛盾。从大量例子中,现在引用一例:年度下来一半,产品计划变更了,而财务计划及劳动计划,通常都没相应的变更。有句成语,“毛产量是用空气做的”,足可说明那些光有生产任务而没给投入物资的现象。
可以理解到,经营管理部门一方面面临着完成计划的核计程序,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供应无常和计划变更无常的现象。这样,他们就趋向于寻求易于完成的计划,并且过多申请投入物资,囤积材料和劳动力了。而熟悉经营管理部门行径的计划人员,很容易在过去上报的基础上,照章办事。
反过来,那些小心谨慎的经理人员,也避免作过多的成绩创新,以防止下一阶段给以超额任务。技术上的进步,的确,任何技术上的变更也会出现难题。这有几层道理,(1)计划人员以过去成绩为根据,发布指示,而投入产品表只反映过去技术水平(那天生是保守的)。
结语
(2)不论是新产品的格式也好,或新的制造方法也好,凡技术上的进步,总要改变投入物资或产品计划,这些都超出经营管理部门的范围,要经过一个或几个计划部门的审批,(3)最后,所有的改革创新,都要担当风险,而风险是没有奖赏的。的确,厌恶风险,则有奖有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