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协调和优化,把社会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轨道,国家在国民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微观经济活动的灵活性与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性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必要、适时、科学、有效的调节和控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真正实现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引导,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行。
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这些手段的功能、特点、适用条件和其作用机制,建立其科学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的必要性
所谓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就是指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要求,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管理手段,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合理确定主次,协调配套使用,使它们在作用方向上保持一致,在作用方式上有机配合,在作用效果上形成互补,从而产生最强的综合调控能力,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条件的差异和各种调控手段的作用方式与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必然性。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制度是民主经济制度,它是与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相对应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生产和消费,分配国民财富和生产要素,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益。
但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消极的一面,如市场调节的短期性、滞后性、不确定性等,也有缺损和失灵的时候。因而单靠市场不可能全面地对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和对供求关系实现有效调节。完全靠市场调节必然会带来垄断的产生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失业率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经济波动、危机等后果。
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政府对市场在上述方面的缺陷进行补充和校正,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当然,这种干预与调控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运用行政手段所进行的,而是根据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规范和引导市场,如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
政府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方向,而且还可以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对市场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保证和促进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是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
(二)统一的多元、多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体系,要求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合,社会经济运行系统是一个多部门、多主体、多环节的统一的有机运行系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也是一个综合的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因而宏观经济管理其目标是致的,其对象是共同的,其管理手段也必然要求是多样的。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经济活动要求具有充分的自主性、灵活性,而宏观经济发展则要求具有良好的统一性、协调性,这就要求国家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既要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又要对宏观经济发展进行保证和促进;既要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又要运用行政手段组织、干预管理社会经济活动,还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秩序,保证国家对国民经济实现有效管理。
(三)各种手段所固有的作用特点及其局限性,决定了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每一种调控手段都具有其不同的功能、适用条件和作用机制,任何一种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其各自的作用也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只有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并通过它们之间密切有效的配合(包括功能配合、主次配合等),统一的管理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就经济手段来说,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发挥经济手段在综合调控中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经济手段适应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多元利益存在的现实,它通过刺激、引导、约束等方式,有效地促使其管理对象的行为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目标。
但是,经济手段是一种间接的调控手段,其作用过程缓慢,具有弹性,又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因而它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当这种盲目性严重时,必然就会出现某些失控、失调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运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及时纠正,则比单纯运用经济手段更为有效,因为行政手段具有直接、强制性的作用特点。可见,仅运用一种手段来管理经济是不行的,也是不现实的。
二、各种手段的特点及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宏观经济的管理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这三种手段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它们各自所具有的功能、特点。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手段是最主要的,因为它适应了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的要求。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手段必然是最主要的,因为它能有效地满足国家间接管理经济的需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经济手段的重要性并不否认行政手段的必要性,而且还要重视法律手段的保障作用。
(一)经济手段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经济手段是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一种主要调节手段,它主要用来调节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它以承认社会经济中多元利益关系的存在为前提,以物质利益为动力,通过税收、信贷、汇率等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刺激、引导约束管理对象,使其经济活动行为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从而达到调节、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目的。
经济手段的特点。经济手段是一种间接的调控手段。首先,它是一种导向性的调控。它通过诱导或引导的方式来使被调节者按照经济手段所要求的方向进行活动,使被调节者的经济行为同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其次,它是一种利益调控。
通过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地区、部门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各方面利益协调,从而推动整个经济活动按既定目标发展;第三,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还是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它通过各种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来调节经济利益,组织经济活动,从而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手段的地位和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手段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它在作用过程中还必须有行政手段的必要配合和补充,必须有法律手段作为保证。只有这样,它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结语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手段主要是用来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总量与结构的。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它能有效地用来调节国家、组织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分配公平化;(2)它能用来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3)它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管理科学化;(4)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实现经济发展协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