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戴康、郑恺)
一、策略的沉淀与思考:如何更贴近投资?(一)化繁为简:策略本质是DDM贴现模型,核心理论是“预期差”
策略研判的本质——识别特定时段的主导变量+把握市场对主导变量的预期差。策略思维需要化繁为简,市场的驱动变量繁多,核心是DDM三因素——(1)企业盈利;(2)无风险利率;(3)股权风险溢价。
(二)辨识矛盾:时代背景切换会主导DDM的驱动力变迁
策略无法“固守成规”,需要甄别“信号与噪声”。策略框架的根基是DDM贴现率模型,理论基础是“预期差理论”,难点在于甄别纷扰的变量,抓住“信号”、剔除“噪声”。有些变量是短期的,以不变应万变不失为良策;而有些变量却是生态性的,甄别与理解这些变化的影响,方能在A股背景演变的浪潮中立足浪尖。不同时期,市场定价的核心矛盾是在分子端“企业盈利”,还是分母端“贴现率”?驱动要素一直在转变。
(三)框架迭代:从传统“美林时钟”框架,到更加重视估值的力量
策略的迭代是市场生态演进的必然结果,我们的探索从18年的“A股进化论”、19年的“A股进化论2.0”、到19-21年的“金融供给侧慢牛”,从未止步。传统策略下,股市是经济(盈利)的晴雨表。辨析误区:经济不佳≠股市走熊,不要忽视估值的力量。以去年年底年度策略展望《慎思笃行》为例:22年盈利下行是确定性,而估值不支持扩张。若简单用信用货币框架研判估值就会犯错,因为忽视了估值有三个决定因素(无风险利率、盈利预期、风险偏好),22年是“美国坚决紧+中国有底线的松”,A股估值在19-20年连续2年扩张后21年的挤压程度明显不够,因此可以预见22年估值会继续挤压。
(四)融会贯通:如何做更贴近投资的策略研究?
在策略方法论系列报告中,我们将用《八篇框架性方法论系列》,来探讨如何在实战中做更贴近投资的策略,我们旨在做出三点融合与创新——(1)融汇DDM因素,构建微观结构指标;(2)突破行业划分,重建新兴赛道体系;(3)跳脱景气比较,聚焦产业趋势;(4)响应投资需求,下沉选股策略。
二、大势研判:捕捉DDM三要素的预期差(一)DDM三要素:核心驱动是什么,预期差是什么
大势研判的本质在于回答:市场未来一段时间能否赚分子端业绩增长的钱?能否赚分母端估值扩张的钱?DDM三要素包含分子、分母两端——分子端企业盈利(经济周期,宏观政策);分母端流动性及风险偏好(广义及狭义流动性,股权风险溢价)。辨识驱动要素,找到当前市场的核心矛盾是什么?预期差在哪里?要对“市场先生”给出的异常信号保持敏锐,并对主要的市场预期差定价。
(二)盈利分析:从微观财报读懂三个中周期,相互影响与牵制
1.经济基本面:经典分析框架是需求视角,出口、投资、消费
经济基本面的经典分析框架是需求视角:出口、投资、消费。投资和出口波动相对较大,是影响经济基本面的重要因素。出口和投资是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其中出口主要受全球经济影响,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对出口也有影响。投资三大支柱是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其中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关系较为密切,形成“出口-制造业”链条。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驱动力量上升,但受到就业、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信心的综合影响。
2.盈利分析:A股盈利周期的位置和方向,是A股大势研判的锚
总量视角:盈利周期的位置和方向,决定了A股大势研判的运行态势。为何我们在21年12月年度策略《慎思笃行》对22年审慎?因为22年A股的核心特征可以总结为,盈利下行至负增长,赚“业绩增长的钱”很难。此外,由于“市场底”很少晚于“盈利底”出现(仅12年指数低点滞后于盈利底),因此“盈利底”也是底部框架的重要构成之一。
3.盈利分析:从微观财报读懂三个中周期,相互影响与牵制
从结构的视角观察财报,主要分析三个中周期,偿债周期、产能周期、库存周期,相互影响与牵制,决定了盈利的中期线索。产能周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相关的中周期,企业产能扩张一般分为三步走:构建资产现金流→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产能周期是一个代表企业主动经营姿态的重要周期,但扩产→投产的时滞形成了供需的错配;例如今年的产能周期会遇到“需求下行”,供给过剩的压力更大。库存周期:与库存位置与经营现金流的充裕程度相关,补库行为会滞后形成产能。分为主动/被动,是产能周期的一个辅助形态。偿债周期:偿债与扩产不可兼得,偿债周期会约束产能扩张的意愿与能力。因此,偿债是一个约束条件,18年民企、22年地产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
4.盈利分析:ROE的分析,聚焦杜邦三因素的隐含变化
ROE首先看其位置和趋势,其次看杜邦三因素的边际驱动力。一方面,看ROE的时间规律和位置,来判断未来ROE的变动趋势(盈利由量价决定,但ROE由“量价利”决定,因此ROE的拐点会滞后企业盈利拐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拆解ROE的杜邦三因素:利润率,周转率,杠杆率。举例来说,A股销售利润率和PPI-CPI剪刀差高度相关;轻资产的消费行业更看重利润率,重资产的周期行业更看重周转率。
(三)流动性:把握流动性的来源与去向,判断资金的供需关系
我们讨论流动性,到底是哪个层次的流动性,是宏观流动性?还是股市流动性?因此,需要区分流动性的层次,把握流动性的来源与去向。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主要是第一层次的流动性,股市、房地产和实体经济流动性是第二层次的流动性。第一层次流动性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第二层次流动性与信用格局密切相关。从流动性的来源看:银行信贷、外汇占款(资本项外资流动和贸易项)和储蓄活化是主要观察变量。从流动性的去向来看:实体经济、房地产、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等)构成了流动性的去向。
具体而言,从流动性的量来看,来源主要看外汇占款、银行信贷、居民储蓄活化;去向包括实体经济、房地产、金融市场。外汇占款包括经常项和资本项,经常项参考出口变化,资本项中最大的增量来源来自于北上资金。而银行信贷受金融监管、信贷政策、放贷意愿、资本充足率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上居民存款搬家两个条件:第一,是居民部门实际利率低位或下行,第二是股市存在赚钱效应;例如20-21年居民就通过“新发基金”方式积极入市,带来了新发基金市场的火爆。
外资已成为A股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也是股市增量流动性的重要观察指标。借鉴国际经验,长期看预计外资仍将持续流入。经过最近数年的持续流入,外资对于A股的持股规模仅次于公募基金和保险持股,成为A股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截至年6月,我国A股外资持股市值占比仅3.8%,远低于台股外资25%-30%和韩股外资15%水平。预计10年内A股外资持股占比有望提升至10%以上。
流动性的价体现为利率和利差,其中利率的绝对水平和变化方向会影响估值和股价表现,但并非简单的正负相关关系。中债利率低位区:此时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修复预期开始主导。虽然利率上行影响贴现率,但盈利(或盈利预期)上行对股价推动作用大于利率上行的抑制作用,可见利率低位抬升的时期A股股价多震荡上行。中债利率高位区:此时经济往往由过热逐渐步入滞胀,通胀高企带动加息预期升温,利率取代盈利成为核心变量,利率中高位上行意味着流动性收敛或货币政策开始转向,因此股价往往下行。除了中债之外,A股逐步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债利率对于A股的影响权重上升:16年之后,美债利率对于A股高估值行业的股价表现起到主导作用,两者高度负相关,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考察变量。
(四)风险偏好:量化指标体系与定性因素分析
1.量化指标体系与定性因素分析
量化数据体系:包括股债资产联动指标、A股技术形态指标、资金面指标、以及衍生品市场指标等四大部分。定性因子: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