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基础,是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的成效取决于技术创新环境、能力、机制等因素。从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环境分析入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技术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评价;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技术、制度创新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协同演化作用与机理。
一、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环境分析,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主要致力于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很好地履行着这一历史使命。有学者用“纠缠”一词反映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技术创新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一)技术创新环境及构成要素,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大的复杂过程,是将一定的投入要素转化为以新产品、新工艺为代表的产出结果的过程。与发明创造不同,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使潜在价值转化为能够给社会带来一定效益的价值形态,这种创造性活动是一个包含技术、经济、社会和人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过程。
荣飞等将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环境分为了创新意识、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三个要素,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分为了人文环境、服务环境、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四个要素。朱建新等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创新环境要素基础上,提出了由网络效应、动力效应和保障效应构成的创新环境要素结构,并分析和比较了各维度要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机理。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行为和经济行为有效结合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创新环境的构成要素就成为了科学技术上可以用“量子态不相互独立”的“纠缠”来描述。
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影响条件。具体而言,技术创新环境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技术要素。这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实则并非完全如此,一个企业确实需要加强自主研发,但这一过程一般需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阶段,实力雄厚的企业多会采用这一方式。
但是只要回顾科学技术在近现代发展历史便知,科学技术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既是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这是因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正如社会分工使生产专业化一样,它也使得科技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形成了专门职业,也更好地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道理很简单,因为资本需要通过发展科技来为资本增值服务。
因此,对技术要素的考察首先应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企业自身,还应涵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重要科研部门。其次,技术还应具备适用性、效益性和先进性等基本要求,如果技术成果不适用不先进,就谈不上创造经济效益。
二是市场要素。市场是创新主体的基本生存环境,从市场需求角度看,市场需求会诱引技术创新,因为市场需求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并激发可行的技术方案或技术开发。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的罗伯茨教授的统计分析也显示,有60%-80%的创新是由市场和生产需求导致的。从市场条件看,创新成果要落地,要进行产业化或商品化,在技术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如果缺乏技术市场媒介,没有良好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没有很好的营销网络,没有健全的市场法规等,很难使得技术成果产生经济效益。
三是制度要素。制度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三部分内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及政府实施政策等。当前,我国每年专利产出虽然快速增加,但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并不理想。每年产生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万多项,而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
当然,导致成果转化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科技制度、市场制度、产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另外,政府推进技术创新的实施政策也有明显影响,如政府财政科技支出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制度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和保障,没有好的制度会扼制创新。
四是人文要素。本文将区域居民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进取精神以及区域的文化设施、教育水平、人才利用状况等视为创新的人文环境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文环境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达区域往往存在着新的产业文化,即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而且为区域科学技术发展服务的科学普及活动和基础设施条件对技术创新也非常重要。
(二)东北地区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创新环境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客观环境指标体系和主观环境指标体系两大部分,其中客观环境指标包括基础设施与市场需求,主观环境指标包括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与创业水平。
1.技术环境指标。主要包括技术投入和技术基础方面。技术投入反映了一个地区在人、财、物等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情况,科研人员劳动、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以及科研的组织机构予以体现。技术基础则是体现一个地区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本文用三种专利有效数来集中反映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用企业技术获取和改造反映企业对技术的应用能力。
2.市场环境指标。首先,市场因素涵盖面很多,但关键是创新需求在社会上的反映,用新产品和收入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来反映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其次,市场条件上用投入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来反映科技的市场融资情况。
3.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指标。基于市场条件同样的考虑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用政府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来反映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情况;用科技服务相关指标,科技馆数量以及科普经费投入等来直接反映在科技进步方面的人文条件。
(三)东北地区技术创新环境分析
1.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技术投入和技术基础两部分。技术投入上选用三个指标来分析。一是RD人员全时当量,这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二是工业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的经费支出,这是反映一个企业技术对外依存度的重要指标。
2.市场环境
首先,市场需求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因为新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以及新产品在国外市场的认可程度反映着企业的创新收益情况,创新收益越高,就会刺激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其次,从市场条件看,技术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需要资金的涌入。
3.制度环境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科技工作,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科技纲领、目标和政策,引导我国科学技术改革与发展。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的颁布,我国建立和完善了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支出呈现着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财政科技支出占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并不是线性上升,而在不同时期有明显起伏。这也反映出国家对科技投入还有空间。
4.人文环境全国及各地区科学普及基本情况可以反映出社会为科技服务的情况,可以更为直接地反映出国家或地区在创新方面的人文环境情况。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如下:一是从技术环境看,东北地区在人财物等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是欠缺的,特别是东北地区科技投入强度比较低,企业研发机构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由于有效专利数不高以及在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不多,东北地区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
二是从市场环境看,东北地区技术创新成果在市场上的需求不是很强,新产品收入以及新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都不是很理想;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上更依赖政府,其他市场资金的涌入程度极低。
三是从制度环境看,国家对东北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还需加强。四是从人文环境看,东北地区整体科技服务能力不强,人们的创新意识还不高,技术创新人文环境亟待改善。需要说明的是受区域人口、地理面积、省市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上述的判断是初步的,更为深入的分析创新环境现状,还需结合分析创新能力的强弱来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