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5月28日),在青工委的组织下,《御赐小仵作》主创进行了一次主题为“小成本古装剧怎样靠内容实现突围”的深入交流,这部上半年的黑马剧集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呢?我们整理主创发言重点的文字版,看完这篇发言,大家也许就有答案了。
现场分享主创包括: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轻舟团队负责人/《御赐小仵作》制片人汪悍贤;灵河文化副总裁、《御赐小仵作》制片人韩冰;灵河文化评策部总监,同时也是灵河文化的策划人彭雅婷;
策划人彭雅婷:
作为策划端拿到内容,看人一样,看内容也是一样,眼缘很重要。看《小仵作》的时候,团队一个晚上看完的,36集,边看越来越high,第二天立马想到一个问题,这咋拍?我怎么给它定位?因为我晚上做梦梦的全都是尸体、权谋、打斗,甜甜的恋爱没有,这样一个项目怎么快速定位呢?让大家甚至平台和观众能一下子明白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要表达的是什么。后来开会定位了一个点,叫做小正大,这是我们给到平台那边策划的时候也这么说,小人物在大时代下坚守正义的内核。
因为我们当时被打动的其实是这个主角团以及他们的父辈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脉络之下,他们坚守各自的信仰,家国也好,兄弟手足也好,爱人也好,其实都是在裹胁在之间的,这是最打动的点。
顺着这个点要把小成本核心的概念无限的放大,让观众对它产生共鸣。我们在调整的时候会结合现在的市场成熟规律,或者观众的喜好点,不停往里面去加东西。越加就会犯一个错误,可能会顾此失彼,把原本最核心的东西丢掉。后来就找回一个12字方针:清晰主线、人设真实、直接表达。
因为原著和初稿的剧本其实都是以女主的视角进行探案,他们的单元案件比较刺激,如果看过原著都会非常刺激,很有噱头。但是整体线程,它的戏剧张力是比较薄弱的,这种框架非常不适合目前的观剧习惯,前期缺少爆点,进程比较缓慢。
第二个,像这种单元戏,模式比较单一的情况下,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追剧联动性,观众是无法代入的。开会的时候就讨论了一个点,自行开倍速。删减所有的旁支剧情,让所有的单元案设计环环相扣,让所有案件在满足爽感,解题,其实都要为主线服务的。
我们的主线比较直接,追寻正义,找出18年前的真相,直接但不简单,因为所有的人物在这一条主线之下,要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且能够被观众认可的行动逻辑,这样子才能让他们在每一个阶段之中交互博弈。
我看了一下之前出的意见,悬疑感和最后的主线一定要提前化,就是前置,这也是现在观众在讲在前10集或者一半就知道反派是谁了。在这个项目里面没必要藏着,因为核心就是主角会顺着这条脉络,观众会顺着这条脉络,有序地去推进,有序地去了解,最后跟着主角一起探索这个真相,这是非常粗暴的改编,清晰它。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大家都觉得《小仵作》是有人味,这里面的人都干人事,说人话,简单一点它很真实。其实我们当时看这个小说的时候,还有看初稿剧本,包括策划案的时候用了一些标签,白甜或者娇俏女主,冷面霸气王爷,大家会经常看到这种标签,这种标签到现在看特别不稀奇。我们是17年做的,那时候比较流行大女主,更加没有特别性。
但是我们不太迷信标签这些东西,因为我觉得它带过来的东西比较单一。举个例子,我们更多是希望挖掘和展现这些标签之下他们的人性点,比如说楚楚,她出场大家觉得她是傻白甜。但其实她非常勇敢、无畏,很坚定自己要什么,她在坚定自己要什么这条路上展现了自己高超的技能,这两点的反差性足够让大家觉得她有魅力。
包括冷面王爷,如果只给他冷面,只是一个设定,但在冷面之下是他如履薄冰的生存困境,他的保护色能够被观众所理解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形象出现,所以我们基本上在分析这些人物的时候,在它们本身的底色之下,用一些更具有现代价值观台词和细节去让他们真实、接地气。
最关键突出这个人物的自我认知,我到底是谁,我要什么什么,因为只有他们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候,观众才会知道他们要干什么,以及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说有人味的地方。
还有经常会讨论这个项目到底定位是武装探案悬疑,还是言情甜宠?我们当时最早跟平台沟通的时候这个问题我们也很担忧,平台意见给过我们,元素配比要怎么达到,如果太血腥了,不适于女性观众,如果太幼稚了,这个项目本质内核就变了。最后达到一个共识,因为这个项目的人设身份的独特,取决于第一首要点要把悬疑探案做得漂亮,你把这个点抓住了之后,你再兼容其他的类型,你看我们的主角一心搞事业,没有撕逼狗血,他们就是我们讲的古代公务员,内卷从上到下,没有时间去搞别的事情,很自然在他们的行动之中带出他们的情感迸发。
再关键的我们觉得恋爱,现在可能很多剧恋爱会是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的模式,特别是人设放在那个地方,我们是希望所有CP的建立是建立在人物自身的反差和天然的吸引力上的,我们当时在看这个的时候,梳理整个剧情的时候,是希望所有他们的行为动作和肢体互动这些点是发生在日常之中,而不是故意设置一个情节,去让他们完成这个戏剧人物。这个可能也是大家觉得我们CP糖点不够的地方。
这样大家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不出戏,你日常生活中跟一个男孩或者跟一个女孩在相处之中无意之中的一些小暧昧,可能没有那么快,但是足够自然。
最重要的是打动我的一点年轻的一代到他们父辈之间坚守正义这一个主题立意。我们当时觉得这个主题立意不要强行去做价值观的输出,去拔高它。我们当时在做的时候,前段时间封神的21集。
其实我们特别克制,因为我们生怕做得矫情,但是沉淀下来的效果非常好的,因为没有过分地设计它,或者突出它,反而观众在整个自然而然的行动逻辑当中去理解,去感受,所以他们会觉得我们是在平等跟他们对话交流。
最后,其实播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中间有谈过,观察一些观众的反馈,其实观众对以上我们整个内容上的调整思路是比较认可的,特别是年轻的观众,其实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提出了自己的看剧观点,思路非常清晰,有时候比我们很多彩蛋只是埋在那儿,他们真的能挖掘出来,直接表达喜好。这一点和我当时17年看到这个本子,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强的情感共振,也是我们主创完了之后,我们内部会谈很意外,但是很感动,特别像网上那些自来水,包括我们在再一些宣传发照的时候,就像幕後人,给了我们惊喜,这也是他们在找彩蛋,或者说在剧情解析的过程当中,他们对这个项目一见钟情的点。
我这边讲的都是一些内容改编的思路,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点,是导演一直强调的,也就是从前期到中期,再到最后,开发筹备、拍摄,导演一直在讲一个点“求真”,所有的环节都得求真,这也是被很多大家夸赞的一个点。我们从时代背景的落地,再到人物细节的台词逻辑,再到所有的观植和道具,所有一切一切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准确,不能说完全准确,这也是导演说的,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点的,在内容创作端作为创作者的基本准则。
最后,因为楼健导演,制片人汪悍贤老师,还有韩冰姐,还有白老师,他们对于这个项目的极高敏锐。还有他们在这个项目上投入的非常多的心血,以及做了非常多创新的尝试,所以我觉得《小仵作》才能有这个偶然又必然的成功。
制片人韩冰:
我这边阐述的观点是以制片人的角度,彭雅婷刚才说的是剧本创作和拍摄细节的事情。其实在我们定稿的时候,心里有一些忐忑,因为毕竟我们《小仵作》是一个小体量的项目,虽然说之前我们对剧本,以及对成片看了很多次,比较有信心。但是对于观众接受度怎么样,我们无法预计的。
在上线的时候,第二天就有人跟我发,等到第一周更新完了之后,确实是我们觉得自来水越来越多了,让我们有些信心爆棚。
我就具体说一下《小仵作》这个项目拿到之后,我们这边制作团队以及平台大概是怎么一个工作的方向。
我们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其实最主要做了两大工作,第一个要找整个项目的方向,因为在之前的时候,其实导演已经跟进了,我们跟导演很快达成一个共识,第一个做什么样的体量,做什么题材类型。体量这块不能单纯感情,不是谈恋爱,也不是单纯破案,是因为我们顾及到各个层面的群体,从体量来讲,它不是单一的一个题材,我们定到36集,它有多元化的,看到谈恋爱,看到事业,大家都非常有追求。
楼健导演之前没有合作过,但之前看过他拍的《面具》,我是从头看到尾,我看到很紧张,一直在猜谁是卧底,我觉得那个戏的剧组人有认识,我想问问他,最后还是保留我追剧的状态。因为他对整个剧情的把握,其实还是非常有他的经验,因为导演他对拍这种戏还是有把握,导演的加入对我们有一个加持。
我们、汪悍贤,还有两边策划团队,跟导演更多的是需要加一些网络化的元素和氛围。我们制片人这边介入,我们希望这个剧本在拍摄阶段是一个可执行的效果。因为整个这个剧本阶段经历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大概算来算去,应该有没到两年,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那这个时间其实我们更多说原小说的架空,男女主的设定,跟整个剧的呈现是有一个很大的改变。我们希望能做的是它能落地,我们希望能把它那个时代是一个落地的,这样的话在代入的时候,在看破案推理这个环节能够找到一些依据的可看性。然后人物关系和物质现场,这样大家也能追得下去。
另外编剧的环节,有小说作者的加入,我们希望在整个项目的呈现当中它能保留一些小说的灵魂,这个是当时所希望的。
其实前期第一步工作找准了项目的定位和题材的定位。
第二个,我们要讨论,因为汪悍贤已经不是合作一次了,第二次讨论的是这个剧本拍出来,它是一个能拍的剧本,因为其实我们会看大家的剧本,一些小说,或者其他的一些策划案写得非常好。但是当我们实际落地执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就是能不能拍,拍出来的东西效果怎么样,这个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一个事。
我作为一个制片人,我跟汪悍贤私下里讨论,里面有很多破案的环节,怎么能更好的展示,如果说展示出来,我们希望给观众一些刺激,但是这个刺激能不能让观众达到high点,或者能不能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我们考虑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我们在拍摄当中,我们最害怕的是这场戏写得非常好,剧本非常精彩,但在实际拍摄环境中不能去执行,这样的话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是损失。我们在前期跟编剧,跟策划更多做的是希望写的一个剧本,它的呈现度,可以是一个7分的剧本,通过拍摄,通过剪辑达到10分的效果,不能要的是剧本是10分的剧本,最后现场展现出来是7分或者6分的,这对我们是非常损失的,需要有衡量和取舍。
剧本和制作这一块是要匹配的,我的概念剧本写的好,那我的预算,我的匹配是什么样的程度,所以我在看剧本的时候,我们更多的不是看内容,我们要看预算、成本、调度等等这些,这些还是我们更多讨论的。在这个事情上,我们跟汪悍贤在前期拍摄当中有过battle,也有之后达到共识。也有跟编剧讨论,这个东西后来编剧和导演都是能够去接受这样一个事情的。
因为我们考虑投入和产出是不是值,这个其实就是我们制片角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