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苹果新品发布会的吐槽高潮未过,关于小米手机的吐槽就已经无缝连接了。对苹果手机的吐槽焦点还主要是全面屏“齐刘海”的槽点,对小米手机的吐槽就已经上升到“吹牛领先十年”的战略层面,某些自媒体对据传雷布斯喊出了“估值亿美元”表现出了十分不屑与蔑视。
我阅读了几篇吐槽小米手机和雷布斯吹牛的文章,说实话也就是一标题,内容十分矫情并透着无知。比如吐槽虚假营销的姿势那一款小米的笔记本跟苹果的产品比较某些细节,我觉得就很矫情,毕竟价格在那里摆着,就好比拿一个经济性轿车跟行政级轿车比较做工精细程度,就说小米PPT造假,那谁家的PPT不造假呢?说小米公司估值亿美元是吹牛,理由是小米主要以廉价的红米系列冲量,GMV和利润率都支撑不起这个估值,我觉得这就透着无知了,估值跟企业的营销情况有多大关系呢?咱先搞清楚,企业估值与市值是个什么概念,小米公司估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市值很简单,就是一家上市公司股票总值,与这个企业的经营情况是有点关系的,但实际关系不大,影响一个公司市值的因素特别多。比如,苹果公司股价在最近的发布会后出现下跌,下跌了0.4%,按苹果总市值约亿美元,一天内蒸发3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据说就是那个“FaceID”功能在发布会上演示没有一次成功,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估计可能是那个副总裁颜值不够突出当天可能刮脸没到位而已,或者就是苹果公司没重视我国的风水学的研究,“非死挨抵”跟那个“非死不可”一样吗,后者到今天都没进大陆市场。过了几天苹果公司的股价上涨,据说市值破万亿美元大关指日可待。苹果公司这么牛的公司,其市值的变化也是挺抽风的,就别说那些“妖股”和“神仙股”的公司了。
市值相对估值而言显然更靠谱一些,估值完全是另一个概念。我是这么理解二者区别的,市值是资本市场中所有参与方,无论是机构还是小散户用真金白银投票出来的实时结果。估值基本就是自说自话的结果,或者不管真假“伯乐相马”的实时结果。
我最初也以为估值是计算出来的,是一道数学题,那时还是太幼稚了。估值的算法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
在初创阶段,估值是个流行题材,只要跟资本时下追逐的热点能靠上估值就高,做几页PPT就有估值,几亿几十亿估值都是有可能的,这个流行风过了,要是没发展起来,估值也就随风而去了。比如当年锤子科技基本就靠老罗的单口相声就获得了很高的估值,然而无论真假“工匠精神”害了他,磨蹭了几年产品终于上市了,情怀碎了一地就不说了,主要是错过那阵流行风,如今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