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资深媒体人王超
昨天我们谈到了马云一句话引起的经济学家的反驳。显然,马云并不是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经济学家。他的言论如果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经济计划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任何经济行为都有计划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的主体是企业。无论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它都是一个单纯的市场动物。
不可否认,大数据肯定可以提高政府干预经济的水平,比如数据更及时、完备,那么,政府制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可能更具前瞻性和准确性。但经济计划和计划经济是两回事。计划经济有特定的含义,它是指由中央政府通过制定计划,指导所有生产经营行为的经济运营体制。
我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看到这个争论就很想说两句呢,是因为20多年前,我在大学图书馆看到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奥地利裔英国经济思想家哈耶克出版了一本并不太厚的书,书名是《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写作于年,早在年就作为内部研究资料翻译成了中文,进行批判性研究,但一般人肯定是看不到的。
90年代中期,正是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改革的早期,思想界的讨论很活跃,我也对市场经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非常感兴趣,我起初是被书名深深吸引,阅读之后,深感叹服。从此,哈耶克,和他的老师米塞斯,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时代,也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熊比特就成为我心目中最了不起的思想家。
年,我创办了《IT经理世界》杂志,就是研究和报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影响商业和经济发展的模式。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评论,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处理能力无所不能,是否可以使计划经济变得可行?思考这些问题,跟当下所做的事肯定没什么关系,但如果能够耐下心来,看一些这样的抽象理论,确实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真本书中有哪些精彩的观点。这种重温,只是向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致敬,并无太多现实意义。
《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之所以了不起,首先就是它出版的时间。
20世纪初,整个世界进入到惨痛的战争杀戮和剧烈的经济动荡。-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西方世界也对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而年俄国苏维埃政权成立,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苏联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年哈耶克出版了这本深刻反对中央计划经济的书。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法西斯德国给予致命一击的正是苏联,这个靠计划经济迅速实现工业化,并成为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在这本书里,哈耶克主要阐述了这样几个观点:
1.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够发现的一种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而中央计划经济,限制个人自由,最终摧毁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导致极权政府出现。试图用中央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实际上是“用通向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条国家通向地狱之路”;
2.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保障。这不仅仅对有产者而言是如此,而且对无产者来说也是如此。他说,虽然在竞争社会中,穷人致富的可能性比拥有遗产的富人致富的可能性小得多,但是,只有在竞争制度下,前者才可能致富,才可能不是靠掌权者的恩惠致富,才没有任何人阻挠致富的努力;
3.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这里说的法治,是治理的治。它的含义并不是要求人们按法律规定办事,而是首先要把政府和当权者的行为约束在法律范围之内。就像伏尔泰所说,如果一个人只服从法律他就是自由的。
后来哈耶克有一篇著名的演讲,题目是《为什么说竞争是一个过程》,我认为是对企业经营权利最深刻的诠释。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就像一个丰富的思想实验场。如何解释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如何预判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中国改革的终点在何处?
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如果能够给出一个自洽的理论模型,都足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马云的一句话,若干经济学家的认真回应,也可以看做是精英阶层对中国未来制度选择的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