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剧集《梦华录》为汉服的走红加了一把火。笙歌、点茶、挂画、焚香的市井烟火再现了宋风雅韵,剧中轻便、雅致的宋制汉服,也被国风爱好者们“种草”。
《梦华录》开播前,十三余创始人之一路洋就看好它的带货能力。“宋制一方面是非常日常的形制,很适合平日穿着,另一方面也是这两年汉服行业比较流行的形制。”6月,十三余推出《梦华录》联名款,首发一小时便突破百万销售额。
“风很大”的宋制汉服,体现出汉服热的破圈效应。十几年前,汉服复兴运动聚集起一批小众爱好者,多年后汉服原创品牌在网络兴起,如今越来越多女孩和男孩身着通勤汉服走进日常。本月,汉服博主“予自在”在自家车库穿着汉服撸猫的照片,登上美国《Vogue》网站。“这对自己的妆造/审美是一种肯定,对汉服也是一种有效宣传。”她写道。
汉服经济走入更多消费场景,资本的入局也在推动汉服品牌的商业化,但行业产业链的完善仍然在路上。十三余联合中国服装协会、天猫服饰、艾瑞咨询,9月23日在杭州发布《年中国新汉服行业发展白皮书》,该白皮书显示,年新汉服行业市场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6.4%,增长速度相对以往明显放缓。“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汉服相关线下节礼活动、旅游出行等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在此阶段消费者的娱乐需求也更多转向线上,从而使新汉服消费者规模增速在年开始放缓。”
汉服走进日常
逢年过节,汉服爱好者成群结队出游,成为各个景区标配的亮丽风景。现在,汉服热也被带到大洋彼岸,在异文化环境中继续生根发芽。
今年40岁的予自在生活在美国硅谷,作为汉服迷,她经常和“同袍”身着华美汉服,出现在旧金山植物园,边弹边唱;将迷你高尔夫,当成中国古代“捶丸”游戏玩乐;打卡美剧舞会,“用《知否》的方式打开布里奇顿女王舞会”;《梦华录》火了之后,她给女儿设计了赵盼儿造型。
予自在将妆造的过程拍成视频分享,让更多人了解到,汉服完全可以衔接现代审美与生活。她用海魂衫配配马面裙,呈现慵懒的50年代复古风;有时脑洞大开,用蕾丝睡衣混搭对襟长衫和百迭裙。在她看来,汉服的穿着场景日渐宽泛,通勤、社交并不突兀,商品化程度也较以往丰富。
从年开始,“汉服”关键词在天猫的搜索量已经超过“衬衫”,购买人数同比增长92%。年,汉服成为淘宝服饰“流行三坑”之一,小众需求变为大生意。今年,“通勤汉元素”入围淘宝天猫秋冬9大风格趋势,日常化趋势初露端倪。
“汉服+”给美妆、时装、摄影等行业带来新灵感的同时,它跨界联动的可塑性也拓展了人们对汉服的理解,“新汉服”因此被提出。区别于强调形制的传统汉服,它覆盖的场景更多元,设计上趋近当代审美,创新性也更强。
在东华大学教授、博导卞向阳看来,汉服行业的发展,首先在于“文化的自知”。“知道汉族以前穿什么,现在穿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认识到历史本来就是发展的,才能解除不应该有的思想负担,去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去推进一种有汉民族特色的服饰。”他告诉第一财经。
卞向阳观察到,许多设计师正逐步介入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尽管它们外表可能不太像宋制、明制这样标志化。“汉服本来就是从民间风起云涌、逐渐受到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