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如何做ldquo正确的市场调研rd
TUhjnbcbe - 2021/1/22 3:51:00

年初,我的老东家、某家外资金融机构(名字就不点了),决定开展一次针对中国电影行业的大规模草根调研。当时,中国电影市场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年票房收入增长49%,年一季度票房收入又同比增长51%。《港囧》《夏洛特烦恼》《美人鱼》……国产大片不停创造着票房神话,上市公司和土豪争相投资电影。彼时彼刻,全世界投资者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兴趣极端高涨,开展这么一场草根调研可谓恰逢其时。

众所周知,外资投行在中国一般都“不接地气”,蜗居于高端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头等舱之中,很少去外面了解真实情况。但是,它们确实在做出“接地气”的努力。例如,老东家开设了一个庞大的“亚洲草根调研团队”,其中大批人马驻扎在中国大陆,据说可以覆盖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得知他们愿意展开对电影行业的草根调研,我非常兴奋——我很喜欢电影,相信电影的未来,这种事情我一定要参与。调查问卷里面的问题都是我参与拟定的,聚焦于:消费者对中国院线电影满意吗?他们今后打算看更多电影吗?他们如何做出看不看某部电影的决策?他们更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从哪里购买电影票?对票价怎么看?等等。

当年电影行业比现在火多了,当然现在也还算好

如果这次“草根调研”真能回答上述问题,那真是功德无量,不但能指导投资者,还能指导千千万万的制作人、发行人、影院经理。事实上,直到今天,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在确定调查问卷之后,“亚洲草根调研团队”于当年2月(春节后)开始执行,我心情激动、翘首以待。没想到,一等就是五个多月,直到当年7月底,我才看到原始数据!据说,这是因为“调研范围太广、问题太复杂”,数据收集和整理花费时间远超预期。不过,我觉得真实原因是外资企业特有的低效率。

由于时间拖了五个月,这次“草根调研”陷入了尴尬的困境:年2月,中国电影市场还春风得意、屡创新高;7月,却是哀鸿遍野、狼狈不堪。票房收入的季度增速,从51%骤然降低至负数!票补降低了、假票房收敛了、观众口味变化了、进口电影也进入了下行周期,现在大家最关心的不是“中国电影市场何时超越美国”,而是“中国电影市场会不会崩溃”。然而,我们在拟定调查问卷时,不可能预料到这一点!所有问题都是围绕年2月以前的情况设置的,完全无法对最新情况做出反应。话说回来,如果我知道这次“草根调研”能拖上半年,可能从一开始就不会参与了。

年初,大家对电影市场非常乐观

话说回来,当我看到调研数据时,简直大吃一惊,因为有很多完全违背常识之处。举几个例子:

1.有超过50%的受访者自称“平均每月去一次电影院”,这是不可能的。年,中国人均观影次数只有1.06次;美国也只有4.1次。我们调研的主要是一二线城市,但是在这些地方,平均观影次数也不可能达到12次之多。

2.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过去一段时间,他们去电影院的次数在增加;未来12个月,他们仍计划增加去电影院的次数。这也不符合事实:至少从年3月开始,人均观影次数已经开始下降,这个趋势直到年8月才扭转。当时,我不可能知道后来的事情;但是我可以判断,这不符合此前一个季度的统计数据。

3.在网络售票平台中,最受欢迎的是“淘宝电影”(后来改名“淘票票”),市场份额高达70%!猫眼、微票、格瓦拉、百度糯米……加起来还比不上淘票票的一半。这是彻头彻尾的疯话:淘票票从来未曾占据70%的市场份额。这个诡异的答案,给整个草根调研的公信力判了死刑。

4.绝大部分受访者对电影票价“不敏感”,能够接受较大幅度的提价,甚至涨价50%也无所谓。他们也愿意为3D、巨幕等格式付出更高的溢价。这仍然不符合事实,因为自从年以来,中国电影票价几乎就没有涨过,观众对票补、折扣非常敏感,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曾有很多电影票App,现在只剩猫眼和淘票票

看到上述调研数据,我实在难以置信。不过,或许市场常识错了、我的刻板印象错了,真实情况与我以前了解的不同呢?为了审慎起见,我立即打电话给一位在淘票票工作的朋友(他现在已经离职了),向他验证上述数据。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大意:

我:根据我们的草根调研数据,你们淘票票占据了中国网络电影票市场的70%!

朋友:什么?我们自己披露的数据可没这么高。市场第一不是猫眼吗?我们与微票算是并列第二吧。

我:但是,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你们的市场份额比猫眼、微票高很多……

朋友:莫名其妙啊。从我掌握的情况看,你们肯定错了。

我:好吧,我在想,到底是哪里出错了。难道是受访者都说了假话?

朋友:你们的调查问卷是怎么写的?

我:我们问的是“你首选的互联网购票渠道”,列出了你们和竞争对手的名字。

朋友:等等!问卷上写的是“淘票票”,还是“淘宝电影”?

我:“淘宝电影”。因为问卷是年初拟定的,当时你们刚刚改名“淘票票”,很多观众还没习惯,所以我们沿用了旧名。

朋友:这就好解释了。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电影售票App不是刚性需求,打开、安装率比较低,品牌知名度有限。所以,他们对“猫眼”“微票”可能认知有限,但是肯定都知道“淘宝”。看到问卷上有“淘宝电影”这个选项,他们就无脑选了。

其实,现在淘票票有大量用户来自支付宝,正如猫眼有大量用户来自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做ldquo正确的市场调研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