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以来,大数据产业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投资热度依旧、与其他产业融合加速等特点。
许多业内精英人士将年定义为中国“大数据元年”。无论从国家战略、市场热度、产业发展规模来分析,还是从数据应用领域来界定,中国大数据产业都发生了较为明显变化,其市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策环境来看,大数据产业战略地位不断上升,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中国制造》战略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在此背景下,大数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前景最广阔、推进作用较为明显,并且在国内已经逐步被认知的产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家从年就开始提出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意见,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处理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兴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商业企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形成行业联盟,制定行业标准,构建大数据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嫁接。年,随着大数据作用的逐步凸显,国家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有了突破性的支持,提出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揽子的*策意见,并于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强调开发应用好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资源。
从市场规模看,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整体看,中国的大数据市场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9亿元,增速保持在34.2%,虽然低于和年,但是不仅高于同期的工业增速,而且比同期的电子信息制造市场增速(7.4%)高出26.8个百分点,比同期的软件和信息技术(17.7%)市场增速高出16.5个百分点。大数据仍然是各行业IT投资的重点,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从市场热度看,概念持续升温,备受资本市场青睐。从全球范围来看,大数据已经步入了硅谷技术曲线的下降通道,即从概念热潮的峰值滑落,步入了产业实施部署的“低调期”。但是在中国,大数据产业的*策环境逐步完善,产业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下,大数据产业概念受到投资界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