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谁能预测星座市场的未来
TUhjnbcbe - 2021/5/6 16:19:00

“你是什么星座?”

日常交友或职场沟通时,或多或少都曾遇过这个问题。集天文学、统计学与心理学于一体的星座,无疑是当下社交破冰的必备话题。

以皓哥多年在VC圈的经验来看,星座文化这一赛道,又是另一番风景。既有同道大叔被美盛文化收购,创始人蔡跃栋成功套现1.78亿,实现财务自由,打造出星座第一IP神话;又有“娱乐圈神婆”莫小棋成立星座女神公司。

如此看来,星座创业的成功案例似乎都与IP脱不开关系,但这也将弊端凸显——变现方式只能局限于星座周边等各式衍生品上。

星座产业真就只是小而美吗?还能否迸发出更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作者:钱皓,燕珊珊

01

十二星座背后的市场银河

扫遍全球主流市场后,皓哥发现星座产业所潜藏的市场机遇,远超想象。

以美国、韩国这类更为成熟的占卜产业为例,其市场规模已超数十亿美元。而人口数量占优的中国,无疑具备更大的潜力。

IBISWorld数据显示,年美国占卜行业总收入达二十亿美元。皮尤研究中心曾调研,约15%的美国人有过占卜经历,如此庞大需求中,也催生了不少相关从业者,仅灵媒、塔罗师就有8.6万人。

美国占卜行业年市场规模

但这一市场规模和韩国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毕竟多数棒子无论大小事都爱占卜,据TrendMonitor调研,三分之二的棒子一年至少会算一次命。因此,据年《经济学人》报道,韩国的占卜产业规模达4兆亿韩元(约合37亿美元),远超同年电影票房的1.81兆亿韩元(约15.3亿美元)。至于从业人员,仅仅是注册在案的占卜师,数量就多达15万,粗略计算全国占卜师数量约30万人,和其多万的总人口相比,几乎成了国民职业。

韩国占卜行业年市场规模

至于待开发的中国市场,业内人士曾预估,14亿人口中16—50岁的目标受众占比约45%,其中付费用户约16%。若因良好的产品体验提升其付费意愿,那么按年均最低消费元合计,中国占卜市场将有超千亿元的市场潜力。

不仅如此,星座占卜还与情感、事业、健康等主题密切相关,可谓大众获得物质满足后所迸发的精神消费需求,未来可延展至心理咨询等服务市场。

测测星座界面

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言:在物质水平富足后,大众对产品及服务的要求会上升至精神层面。而星座占卜,作为答疑解惑的重要工具,用户消费意愿自然水涨船高,尤其是外部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反而能逆势增长。例如,-年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占卜市场的增速加快了2倍。这是因为在经济波动时期,不安焦虑感会更强。

此外,在选择星座占卜时,更多人是希望从中找到精神慰藉,例如在面临婚姻、事业等重大抉择点时,获得突破的勇气。因此,星座不仅仅是占卜,其背后藏着心理咨询这一更大的消费市场,以心理咨询产业发展成熟的美国为例,其年市场规模高达亿美元,为占卜行业的六倍,这些都预示着占卜市场的潜力和较好的延展性。

回看“星座文化”正盛行的中国,用户规模与发展前景兼得,但谁能成为市场领*者呢?

02

数字化占星

拯救“一盘散沙”

最近创投圈弥漫着一股寒气,很多人以为资本囊中羞涩,其实不然,只要有好的投资标的,市场向来不缺钱。只是资本提高了项目筛选门槛,以及更渴望发现真正牛逼的商业模式。仅以占星行业为例,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但真正具有平台性特质的企业却不多,而深挖用户痛点的测测星座,以C2C的模式连接占星师和消费者,就显得格外耀眼,更值得探析一番。

过去,占星师多以线下门店提供服务,而测测星座则打破地域局限,以线上数字化方式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直播、问答、运势定制等多样化的占卜服务。

星座占卜因其特殊性,往往采用消除用户疑虑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但这也导致了用户只能选择本地服务。而测测星座将咨询服务迁移至线上,通过一对一、直播等方式,满足用户全方位的占星需求,打破了地域和服务模式的局限。

例如针对咨询要求相对低阶的用户,就可选择社区、问答等渠道快速提问,与星座同好或专家们共同探讨,在答疑解惑同时也可维持平台活跃度。而有占卜需求的用户,可选择参与占星师直播,通过付费成为主播超粉,与其在线连麦达成一对一深度互动,形成更紧密的沟通。

而相对高阶的用户,则可通过星盘自动生成定制化的月度/年度运势、恋爱模式、职业规划、八字格局等专业付费报告;至于VIP会员,无需分享即可自动解锁八字五行、紫微斗数、生命数字、二十八宿等范围更广的占卜内容解读。

虽然市面上也存在个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谁能预测星座市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