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7月7日电(林琬斯)“不就是*牛吗?”说起陪诊师,这是不少人的直接反应。
近年来,老龄化、低生育等社会问题开始凸显,折射出“孤独就诊”的普遍现象。种种背景之下,“陪诊师”应运而生。“接单自由,月入上万”是外界对陪诊师这个职业的普遍认知。但实际上,不仅收入鲜少人上万,陪诊业务压力大、不被信任、急危重症患者的各种突发状况,让陪诊师承担了很多无形压力。
那么,做陪诊师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近日,广州“85后”陪诊师小李向中新经纬讲述了这个职业不为人知的一面。以下为小李自述(略有编辑):
医院缴费受访者供图
“特别心酸,也深刻感觉到了被需要”
在做陪诊师之前,我在广州一家物业公司当了十余年采购员。因为疫情,今年的工作量陡增,到手的工资少得可怜,我便离职,到现在从事陪诊将近4个月。我们有一个10人左右的陪诊师团队,医院护士转行来的。
每天早上8点,当患者见到我时,我已经做完了一切看病前的准备工作:6点起床,一医院,取号、报到,医院门口和前一天刚从外地来广的客户汇合。两人碰头,再带着客户排队、面诊、缴费、检查、取报告、取药,直到确认客户没有漏拿证件、物品,帮客户查好路线,将对方送上车,我的陪诊服务才算真正结束……
目前收入和之前在物业公司工作基本持平,但做陪诊师,看中的是兢兢业业做好服务,客户信任我,会再来我帮忙或转介绍,收入也会逐渐增加。
按照工作经验,我把陪诊工作分为三大类:陪诊、代问诊和跑腿。
第一种专门陪同就医,主要针对老年人和部分年轻人,比如孕妇、带孩子的妈妈。我们会提醒客户现在的出行*策,提前帮客户取号、报到,陪同客户和医生面诊、排队缴费、检查、取报告、取药等,在这过程中跑上跑下的事情我们都去帮客户搞定。陪同就医的单子最多,占比达到一半。
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对就医流程不熟悉,如果儿女无法陪同,就会联系我。还有些老人当着医生的面,描述不清自己的病症,也有一些老人不会说普通话,交流起来费劲,我们都会提前收集好他们的情况,在纸上将病情、是否有检查报告、面诊需求列出来,与患者确认完毕再和医生沟通。
有需要的时候我会陪着客户面诊,有一些客户认为面诊是隐私,我们就在外面等候。还有一次是一位妈妈联系我,她医院,其中一个小孩子需要妈妈陪同进行身体检查,她希望我能帮忙照顾另一个孩子。
其实陪诊师就像客户的就医小助理,起到一个协助、陪同的作用,提供VIP服务。
第二种是跑腿。有时候客户来广州看病,有些检查报告不是当天能取,那么医院帮他们打印检查报告、复印病历,再寄给他们。
第三种是代问诊,针对一些外地客户,医院面诊过,没时间或不方便来广州复诊,就会把病历、最近的情况和想咨询的问题发给我,我帮他找医生面诊。如果医生同意,我会开视频或者语音,让客户直接和医生沟通。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妈妈,她的小孩今年8岁,从2、3岁起就开始头晕,医院的大夫都没能治好。不久之前看到网上一个教授分享药方,服用了一段时间有所缓解,这次希望找老教授看看药方是否适合长期服用。
当我收到他妈妈寄过来的那30页病情记录表和各种检查记录时,我口头很难表达出那种震撼。我也有孩子,翻看孩子的病历时,我能够感受到这位妈妈一边求医一边寻找希望有多难。后来,那位妈妈拿到老教授的药方,在电话那头不停对我表达着感谢:“没有你,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第一次感觉到做的虽然是冰冷的生意,但也在体会着人间百态,特别心酸,也深刻感觉到了被需要。
直播卖课收学员可能月入过万想赚快钱的别来
最近我开了一个网店,也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些视频素材,慢慢地就有客户找我陪诊。到现在每天都有单子,一天最多接3单,一个月最多的时候接了60单,但前两个月每月只接10单左右。
我们的收费标准是陪诊半天元,一天元;有些客户会要求按小时收费,一小时元。代问诊一天元,跑腿则看情况收费,一般在99元至元,顺道帮客户跑腿的,收费就比较低。
有很多人会在社交平台问我,陪诊师是不是能轻轻松松月入过万。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也不轻松。
目前我们的收入,低的在元以下,高的也只有元至元。在接单的选择上确实比较自由,但网上盛传的“陪诊师月入过万”并不真实。以我的经验,这个职业是靠资源与口碑累积拓客,不是吃青春饭的职业,也不是赚快钱的工作。如果想靠陪诊师赚快钱,那我劝你别来,前几个月基本赚不到多少。
但月入过万,也有人能够达到,但非常少。我有认识的人,白天是陪诊师,晚上做直播、卖课、收学员,偶尔给学员分配一些单子。加上直播卖课的收入,部分陪诊师是可以达到月入过万的。
这些课程有点用,但也并不完全有用。直播课程的内容是分享怎么入行陪诊师、陪诊工作是什么样的、如何引流、怎么规避风险、怎么剪辑陪诊短视频、怎么挂链接变现等,价格在10元至元之间。
网上售卖的陪诊师课程电商平台截图
部分课程的导师还会收学员,给学员分配一些单子。分配单子的情况很少,更多时候需要自己拓客。在导师给学员推荐单子后,导师会收取20%至30%的提成,这是他们盈利的一种模式。导师手里的单子可以很多,他们也从中赚取不少,但真正分配到你身上的单子屈指可数。
除了陪诊和分配单子获取提成,还有一种盈利模式是延伸代理一些健康产品的销售,像一些病人需要的食材或者护理器械。
这几个月下来,我能很明显感觉到“陪诊”是有着广阔的市场,而且体量不小,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供给端,大部分人没有为陪诊服务买单的意识。医院门口做了一个调查,在0人中,知道陪诊师并使用过陪诊服务的人数比例在3%至5%。
陪诊市场要像家*一样家喻户晓,还需要一段时间。我记得在年前后,陪诊业务站上风口,多个有陪诊业务的创业公司走向台前。但不久之后,如头部企业e陪诊卖身,创始人离职;贴心小护的中心业务也迁移至陪护和养老大健康。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大家还没有认可这个服务,资本投入没产出,钱投完就没了。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