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如何看待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TUhjnbcbe - 2022/11/21 20:30:00

前言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看来,“市场经济是一部复杂而精良的机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来协调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尽管市场中存在的是分散的决策和千百万利己的决策者,但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总体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而计划经济可以做到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从而可以消除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时至今日我们还有一些学者把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看作是一种坏的调节方式,是市场失灵和市场经济缺陷的证据,并以此作为需要干预经济活动的理由。

如何正确认识市场机制的特性和优缺点,是关系到我们要不要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大问题,关系到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与的关系问题,关系到中特经济学如何为中国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在理论上还是坚持市场调节是自发的、盲目的和事后的认识,我们无法从理论上说明我们中国为什么要放弃计划经济而走向市场经济,在实践上就会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怀有一种抵触情绪和难以接受的态度,也不可能正确处理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与关系。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认识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个人和企业自由选择、自主决策、自愿交易的经济,它不是在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指挥或操控下运行的。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自利动机驱动经济当事人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或交易,这种出于自利动机的自愿交易会增进交易各方的利益,而协调这些分散的经济活动或交易的机制就是市场价格,价格是由经济当事人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市场)中形成的,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制定的。价格又是一种信号,它引导着资源(包括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市场(行业)的进入和流出,协调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和行为,使市场和整个经济趋于均衡。

市场机制本质上是一种自动自发的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交易行为都是经济当事人出于自利动机的自动自发的行为。那么,自发的机制就不是一个好的机制吗?应当说,在资源配置和协调经济当事人经济决策方面,自发的机制要优于人为操控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下,个人受自利动机驱动的经济活动必然会引发市场竞争,这是由于每个人都为改善自己的境况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资源又是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又导致每一种商品或要素市场空间的有限性和利润蛋糕的有限性。

个人的自利动机和自由竞争会导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机制这种自发性的特性及其效果在18世纪就被亚当·斯密论述过,这就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写道:“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自然会使他们把资本投在通常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但若由于这种自然的倾向,他们把过多资本投在此等用途,那么这些用途利润的降落,和其他用途利润的提高,立即使他们改变这错误的分配。用不着法律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自然会引导人们把社会的资本,尽可能按照最适合于全社会利害关系的比例,分配到国内一切不同用途”。

斯密认为,资源在不同用途中配置也好,生产成果(财富)在不同的要素所有者之间分配也好,都受自利和竞争的同一规律支配。因此,个人的动机和行为看起来是自发的,市场活动看起来是混乱的、杂乱无章的,实则是有内在秩序的,因而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哈耶克则从另一种视角论证了自发性的市场机制的优势。哈耶克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个人掌握的知识是分散的、有限的,而处在某个时点的个人又不能仅仅依据他有限的、对周围环境直接的了解来作出决策。“所以,仍然存在如何向他传递更多能让他的决策适应经济变化宏观规律的信息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哈耶克的回答是:市场价格机制。“从根本上说,在一个相关事实的知识掌握在分散的许多人手中的体系中,价格机制能协调不同个人的单独行动⑥。”价格机制何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价格体系是一种信息交流的机制,交流信息是价格体系的真正功能。价格越富有弹性,这种功能就越发挥得好。在经济活动中,只有反映在价格上的变化才能为单个生产者所了解。“价格体系最重要的特点是,其运转所需的知识很经济,就是说,参与这个体系的个人只需要掌握很少的信息便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最关键的信息只是以最简短的形式,通过某种信号来传递,而且只传递给相关的人。”这就是市场机制的奇妙之处。

就人类目前的智慧和手段来说,人为控制资源配置和发展经济的长期效果不可能比市场机制更好。苏联、东欧各国和我们中国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通过计划机构控制和配置资源,到头来还是失败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望最后还是空欢喜。计划经济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1)不承认不尊重个人利益及其动机,试图以社会整体利益或集体利益替代个人利益,以目标替代个人目标。这就是“大锅饭”体制下个人没有积极性的原因。(2)无法获取制定计划所需要的足够信息。

计划经济可以做到“有计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庞大的计划机构可以制定出无所不包的详尽计划,但是它做不到“按比例”。因为在一定时期每一种产品生产多少,相应的资源配给多少,这是由千千万万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决定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对每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和对不同产品的需求比例(需求结构)不可能被计划机构准确地统计出来,而计划经济中又没有市场价格,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就没有恰当的机制显示出来为计划机构获取,所以计划经济中的生产“计划”总是赶不上需求的“变化”,因而经常出现供给短缺、生产消费比例关系失调和经济结构失衡。

计划经济也不可能使资源得到有效率配置。在计划经济制度下,由于没有价格信号,计划机构无法知道成千上万个市场上每一种物品对每个潜在的消费者的价值有多高,每个潜在的生产者生产每一种物品的成本是多少,因而计划机构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往往是物品的供求不匹配,并且生产是高成本的,浪费是普遍存在的。中国经济自开放以来取得了近40年年均增长率接近10%的高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引入了市场机制来替代高度集中的计划。如何认识市场调节是盲目的?

市场机制不是人,所以市场机制调节不可能是有意识的调节,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市场调节是盲目的。不过,认为“市场(调节)是盲目的”观点似乎是认为市场调节是一种无目标或无目的的调节,市场调节如同盲人摸象。这种认识是需要商榷的。实际上,市场调节是有目的或有目标的,市场调节的目的或目标是“均衡”。市场或经济运行的常态是失衡或非均衡状态——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大于供给,这在微观经济层面上就表现为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表现为可利用的资源闲置或存在非自愿失业,市场自动调节的目的或目标是实现市场均衡或宏观经济均衡。

均衡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参与交易的各方经济当事人都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状态,是各方的经济力量和经济利益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市场把物品的供给配置给对这些物品愿意支付最高价格的买者,从而引导资源流向价值最高的用途;同时市场把物品的需求配置给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从而使资源以最节约的方式被使用;这就从供求两方面保证了资源按照消费者的需要以最节省的方式被使用,这样配置和使用资源就是资源的有效率配置,生产的成果就是价廉物美。市场就是朝着“效率”标准自动地调节着资源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失衡是常态,均衡是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市场总是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发挥调节作用。所以,市场调节的目的或目标是把市场失衡或宏观经济失衡朝着均衡的目标或均衡的位置调节,向着交易各方的利益最大化目标调节,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说市场调节是盲目的。如何认识市场调节是事后的?市场调节确实是事后的。只有当市场出现了失衡,价格才会上升或下降,而价格的升降调节着供求行为。但是,市场事后调节就不好吗?我们常说市场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过程,而优胜劣汰过程又是推陈出新、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

但是,这个过程只有在市场上出现了落后的技术、落后的产品、落后的企业和落后的产能以后,市场竞争才会把它们淘汰,也就是先有“落后”,尔后才需要淘汰,才会出现淘汰。市场竞争是一种自动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在市场发育完善、功能发挥正常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机制可以随时随地清除那些落后的东西。市场的这种调节能力很像人体的调节能力。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发现,在人类所患的各种疾病中,60%~70%的疾病是可以自愈的,就是不需要打针吃药动手术,这些疾病可以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自调节能力把它们治好。人的身体患病,就是人的身体系统失衡,疾病自愈了或治好了,就是身体系统恢复了均衡。

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是一种自发的调节能力,健康的人体都具有这种自愈或自调节功能。但是这种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只有当人的身体出了某种问题,这种调节功能才会启动,才会发挥作用。这种功能是坏的功能吗?显然不是。深秋的天气越来越冷了,一阵凉风吹来,你身体起了鸡皮疙瘩甚至打哆嗦,这个反应是人体的一种自动保护功能——为了减少你身体里的热量散失,同时提示你要添加衣服。一个人感冒了或有异物进入了呼吸道,首先可能是打喷嚏,打喷嚏是人的肌体系统自动从鼻孔排除异物的一种方式,同时帮助我们清洁鼻孔。所以打喷嚏是人体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它表明有细菌、病*或其他异物侵入了呼吸道。

人体的这个反应是自动的,也是事后的,没有感冒或异物进入呼吸道就不会打喷嚏。人体感染了细菌或病*往往会发热,发热表明人体的产热与散热平衡被打破了,出现了产热大于散热的非平衡。发热实际上是人体的免疫系统(白细胞)自动地与细菌或病*作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细菌或病*吞噬、清除掉,这个过程也是事后的。人体这样自动的、事后的调节机制不好吗?无疑是好的机制,每个人都希望增强这个机制,患病了不要看医生就能够事后自愈,这是人人都期盼的好事。认为市场调节是事后的就不是一个好的机制的观点实际上还是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计划经济的理念是,我们可以在生产开始前先做到有计划按比例,使生产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完全遵循人们的主观设定。我们前面分析过,这种理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计划在先,生产在后,这是计划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的方式。但是计划调节也是事后的——经济运行出了问题计划才会调整。如果说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都是事后调节的话,那么计划调节要比市场调节滞后很多。我们说市场调节是自发的、盲目的和事后的实际上是一种好的机制、好的功能或好的调节方式,不等于说市场机制是一种万能的机制。我们只是说,就人类社会目前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机制来看,市场机制是一种最好的机制。

但是一种好的机制不一定就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机制。现实中的市场经济总是遭受失业、经济波动、金融危机、分配不公、过度污染等一系列困苦,这说明市场机制并不能完美地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不能经常保证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市场机制的这些缺陷和不足是市场经济赖以建立的制度和运行环境造成的。马克思的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穷富向两极分化,……。这些弊端,有些是内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特性的,有些则与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联系在一起。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进入20世纪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两大显著弊端: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财富分配不公,他认为这两个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发现,有些因素会造成市场机制失灵,例如垄断;有些障碍或客观限制会导致市场调节不到位或调节失误,例如信息不完全;有些领域可能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鞭长莫及的,难以覆盖的,例如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生产。

我们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人口的大规模增加或者减少会带来社会需求的数量和结构的重大变化,这种重大变化是市场机制在短期没有办法及时调节到位的。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很难解决技术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变迁所引发的经济失衡和经济波动。我们看到,每一次技术改革都会带来重大的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使得新的制度与技术改革产生的先进生产力相适应。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很难快速应对大的外部冲击对一国经济造成的失衡失速。

在经济出现重大结构失衡和经济大衰退时,依靠市场机制调节来解决失衡和复苏经济,可能周期很长,代价很大,甚至社会成员可能无法承受经济失衡和衰退带来的痛苦而引发社会混乱,导致经济崩溃。市场机制自发运行也很难解决资源的代际优化配置,很难解决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无法自己创造和创建一个赖以正常、有效运行的制度框架。这就需要改革。

改革一个制度和创新一个制度,本质上都是一个问题,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或市场问题。归结起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也就是在经济领域的调节作用是有效率的、灵敏的,而在非经济领域,例如社会领域和领域,市场可能会失灵,在有些经济与,经济与社会交叉的领域,例如公共物品生产、收入分配,市场也会失灵,在这些领域往往需要集体选择或公共选择。

一个现实的市场经济社会会面临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好这些所有的问题,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这也就是我们社会中的分配、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等问题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来处理,不能被完全市场化的原因。我们不能指望市场机制解决市场经济社会的一切问题,不能把不是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也强加给市场,然后又责怪市场做不好。市场有它的定义域,有其调节作用的范围和边界。因此,中国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发挥的作用。

如何协调好、发挥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正确地界定市场和作用的边界,正确地协调好、发挥好这两只手的作用,既是一个中国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也是中特经济学要回答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有学者把近些年中国经济出现的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和增速放缓归因于市场失灵,归因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笔者认为,这个判断是需要商榷的。“市场失灵”来自西方经济学,其本意是指市场体系不能够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数量和需求结构和最低成本提供商品和服务。

或者说,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不能够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效率标准。市场失灵还表现在市场机制自发运行在通常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市场自发运行并不必然能够带来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市场经济可能会产生令人难以接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

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失灵一般是指在市场机制发育成熟并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情况下,市场仍然无法有效率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调节作用的现象。目前中国经济中存在市场失灵,但是这种市场失灵主要不是垄断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而是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全,市场机制还受限,其调节力度不足、调节不到位造成的市场失灵,是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从成长阶段来看,中国社会的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少年时期,目前中国经济中的市场失灵是市场缺位和市场机制软弱产生的结果。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看待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