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是经济史,还是*治学?》、《反市场的资本主义》的读后感
本次阅读主要集中在两篇导言,第一篇王晖的《是经济史,还是*治学?》以及第二篇徐宝强所写《反市场的资本主义》。接下来我就文章内容结合实例,谈谈个人感想。
一、经济的本质划分:实质和形式
波兰尼(KarlPolanyi)在定义经济的“实质”概念时,与*治经济学的基本预设完全一致,它指的是嵌人在*治、文化和其他历史关系之中的经济过程,他的“重构”是一种批判性的重构。经济的实质含义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换,结果就是为他提供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只有经济的实质含义才能对实际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的经验形式进行考察。被嵌入在各种人类生活,制度文化中的过程,无法按照自我调节的市场及其规范运动。与此相反,经济的形式含义是源于手段-目的的逻辑特征。因手段不足而造成在手段不同逻辑之间进行的选择。选择的过程即是一个理性的过程。经济的实质含义与形式含义的重叠出于“逻辑上偶然的情境”。即北美出现的市场定价体系,这一体系中,交易行为的进行涉及参与者对交易手段的选择,这一含义适应了以经济的形式含义为基础的方法。波兰尼注意到了这种重叠的偶然性质,没有把这种偶然性视为一种普遍情况,他认为如果仅仅借助于为特定的经济形式而设计的分析方法就无法分析经济体运动过程的本身。经济体的运动包含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制度、国家*策、传统、习俗和事件联系在一起,从而绝不能化约为单纯的以价格为中介的供求关系。
以形式主义的方式处理实质性的历史过程,体现在对中国的“短缺经济疲软”的解释中,由于其将西方经济实质等同于市场经济,将微观供求扩展到宏观条件下,忽略关联市场和经济的制度条件。此解释被认为是错误的。在波兰尼对对中国的“短缺经济疲软”解释中,将实际经济体视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制度化过程。这一制度化过程不断提供满足需要的物质手段。
换言之,有关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无法解释经济体的实际运作。形式主义的经济和市场概念成为经济学的学科基础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所追问的不仅是市场运动的规律,而且是为什么人们必须按照市场的法则行动!在第三部分,我将基于实例谈谈对这一结论的理解。
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市场
关于自由市场的论调作者在文中持批判态度。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均是在市场不完全自由的情况下完成。“自由贸易”的神话也往往是自由经济信奉者想象出来的。实际上,自由市场亦不可能为大部分人带来更大的自由。自由市场最多可以为部分有能力进行交易的人带来不完善的选择自由。作者在文中以英国的“圈地运动”和非洲罗得西亚劳工市场的形成为例向我们说明了*府在市场经济构造中的具有绝对引导性地位。因此,市场经济是*府干预下的产物,自由市场即为空谈。基于上述,在我看来,自由市场中的自由实则是处于一种相对的状态,并不具备绝对自由。此种自由更多的是在人与人之中形成的掌握金钱资源强弱的对比。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以“拍卖”为例进行论证,那么,这种自由是否就能够理解成“总有人比你更富有,你买不起的东西有人能够买得起,可以说,这个更富有的人就拥有更大的自由”。(将基于财富的选择权视为一种自由)在一定范围下,掌握更多资源的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即为拥有更大的自由?这种论证基于社会不平等,掌握资源的差异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同时此种阶层的形成是一定横切面的结果。然而,在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中,何以用掌握资源的多寡来阐述此人是否拥有自由?我认为是无法说明的,其中涉及到资源结构的配置问题。个人掌握资源的有限但通过对有限的资源进行调配,只能说明此人在某方面具有更大的选择能力,并不足以说明此人就掌握了“自由”。个人对于作者的论述抱有怀疑态度,但并不否认“自由市场”并非存在。话说回来,有关个人对于资源的分配、手段的使用,从而引申到了“经济的形式含义”。那么,个人又是为何选择采用此种手段的?笔者认为与资本经济活动的投机性质从而形成的实质经济手段密不可分。
三、经济的实质含义和形式含义何以转换?
波兰尼把组织生计活动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类:再分配制度、互惠制度、交换制度。再分配制度是指存在着一个中央分配者,例如*府或族长等,将其管治下人民上交的物资,再分发给人民。这种生计组织方式不单普遍存在于以狩猎为生的部族或古老的帝国(如古印度、埃及和中国等),也存在于当今各种“社会主义”经济中,甚至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级*府,通过税收和福利支出亦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中央分配者的角色。互惠制度则是指平等而非着眼于利润的交换关系,通常与血族、亲朋等关系连在一起,通过互送礼物以保持长远的友好联系。交换制度则泛指各种易货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坊间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关系,与互惠制度一样,交换制度中的个体之间也是平等的,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后者的活动通常是基于寻利动机。三种经济活动组织方式并非截然易分的,他们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另一方面,布罗代尔中被视为资本主义的社会至少可以分解成三层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探讨市场经济界限的构架。资本主义的社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生活领域、市场领域和资本主义领域。物质生活领域:衣食住行等形态,此领域的经济活动是非正式的,自给自足是主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此领域构成了人们的生产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经济活动通过分工进行交换,带有浓厚的竞争性。资本主义领域:大工业家、商业家、金融家进行商业活动的领域,经营规模庞大,带有浓厚的国际色彩,垄断集中的程度高,资本主义层往往是利润最高的领域。物质生活的多样性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推动着创新和发明。这些创新和发明往往被庞大的资本家所摄取,以此牟利。资本主义领域的经济活动往往带有投机性质。很难单靠它来创造财富。必须同时存在大量从事实质经济活动的群众,通过市场竞争或自给自足完成资本领域没法完成或不愿意从事的工作。
既然资本主义领域的经济活动往往带有投机性质,那么此种投机性质的经济活动又是如何顺利的转化为大量的资本的积累,此过程中我认为一种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为营销。营销手段介入到实际的经济过程中,形成一种人们被动发掘自身需求的牵引力。例如西方国家的汽水行业。在美国肥胖症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流行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年美国成年人(15岁以上)肥胖率高达38.2%,是全球“最胖”的国家。导致人们肥胖,即健康的潜在杀手就是糖分摄入过高。然而,对于糖分的摄入美国人都处于一种不知的状态,并没有对糖有所怀疑。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糖在进入人们视野中隐藏的很好。年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关于“糖”和“脂肪”谁对人体更具有危害的争论,最终脂肪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此形成了一阵“低脂减脂”运动,糖被不漏痕迹隐藏了起来。另一方面,汽水行业对甜度的“极乐值”(blisssweetness)进行发掘,同时购买科学家使其制造虚假舆论,形成糖对人体伤害很小,保持健康的关键在于饮食结构的认知。与过去相比,人类尤其是西方人,如今饮食中的含糖量大大提高,果糖被添加至各种食物中,人对糖分的依赖,一方面是糖本身具有优化食物口感的功能,另一方面,资本利用营销手段形成舆论,促使含糖量高的食品被迫形成人们的需求。资本介入对我们饮食结构能够产生符合他们预期的调整,同时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实体需求,更不用说其他方面。人们掌握资源不产生变化的情况下,需求的被迫扩大促使不得不使用某种手段对自身资源进行配置。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经济的实质含义向形式含义的转变的解释。正如《是经济史,还是*治学?》中作者所说,形式主义的经济和市场概念成为经济学的学科基础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所追问的不仅是市场运动的规律,而且是为什么人们必须按照市场的法则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