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计划配置社会资源,系指社会资源的配置,是根据人们对资源的控制水平,向社会各部门进行分配;而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则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并通过价值规律来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
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货膨胀的资源配置效应
我们说,在现象上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的上涨,某种程度上通货膨胀对资源的配置效应,也必将通过价格机制而发挥作用。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价格变化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如果计划经济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是通过价值规律,那么,通货膨胀也就不会对计划经济下社会资源的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府的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的影响微乎其微。保罗·R·格雷戈里和罗伯特·C·斯图尔特在分析典型计划体制下的苏联时指出,在这种体制下,尽管“市场力量存在着,并且在某些领域是重要的。正如我们强调过的,很难对它们的重要性作出定量的估计,更不要说了解它们在一定时期的变化方向了。”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只起辅助性作用,*府计划部门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控制只能运用计划手段。国家作为生产资料的主要所有者,必然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的方向进行控制。
在这种不遵循价值规律的经济体制下,价格显得无足轻重。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指出,这种体制下,没有价格权威,在这一极上,是不用货币、价格和市场的中央权威。没有货币或真实市场的权威主义统计价格和生产计划。接近极端形态的,是*府对“市场”的计算而不是组织实际的市场。使用补贴价格的中央权威计划,价格从未像它们在市场制度中扮演的角色那样起到信号和分配作用。经济的指导通过中央权威作出。当然,这种体制下资源的配置也没有运用市场机制进行。
2.计划体制下的资源配置
那么,资源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配置的呢?回答是,计划。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都通过计划手段进行分配。国家*府以巨额的财*支出,负担着庞大而臃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一方面谁都不能保证如此庞大的机构中每个工作人员甚至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能高效率地工作,而事实上这些工作人员也不可能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最高权威和他们的计划人员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分配资源问题。
至于价格的作用,“尽管逻辑上讲一个共产主义的*府能够有力操纵价格来引导产出或投入的改变,除了农业企业的某些例外,它们却不这么做。证据是,在很多年内,价格始终不变。配额和目标在引导企业方面远比价格重要。”(林德洛姆)他们更多的是使用了对供应和投入使用之实物单位的一种统计方法,即“实物平衡”的计划方法。弗里德曼认为,价格的作用主要有三,其一是传递信息;其二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刺激,使人们采用成本最低的方法生产,并将可得资源用到价值最大的用途上去。
价格之所以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的第三个作用,即决定能得到什么东西及得到多少-即收入的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没有也不可能发挥出这三个作用,因为“中央经济计划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试图将这些作用彼此割裂开来这种作法。”可以说,弗里德曼的话说到了要害上,这种割裂价格作用的作法,从根本上动摇了价格的作用基础;价格也就不会发挥出其就有的作用。
绝对地讲,这种体制下,不是一点市场调节的成份都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市场仍在无孔不入地施展着自己的威力。因此,可以说“这一体制是行*配置和市场影响的混合物,而以前者占支配地位……重要物资或资本的分配主要通过计划机构进行,价格体系几乎不起作用。”
3.计划配置资源的不经济与低效能
多恩布施认为,计划体制下*府希望用中央计划代替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但是,他们遇到了两个更深刻的问题。首先,官僚机构并不具备了解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所必需的信息。厂商的经理们没有任何激励要告诉中央计划制定者他们实现其生产目标所需要的最低投入量是多少。相反,他们却有理由声称他们需要多于实际需要的数量。这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加容易。
而且他们不具备超额完成目标的激励;因为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了,那么计划制定者在来年就会提高他们的指标。其次,计划制定者们并不能完全监督经济中的各类厂商,以保证资源能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加以使用。而且厂商只有很少的激励来遵守计划制定者的指令。厂商得不到回报,并且它们也知道自己只受到不完全的监督。臃肿的机构和庞大的工作人员队伍,掌握着资源分配权。这种权力在形式上表现为分散在*府机构中的每位工作人员手中,但实际上却集中在部分实权派人物手中。
而且这种权力又往往缺乏约束。这些实权派人物,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根据自己的主要意志分配资源。更为糟糕的是,他们在很多情况下利用这种权力为自己和小集团谋利益,导致贪污与腐败。由此可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是以行*的方式对实物形态的物品进行的分配,价格变化与否,在形式上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不大,通货膨胀对资源配置的效应也就很小。在计划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浪费、腐败、贪污等现象。
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对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
市场体制下,资源的配置以市场为方式以价值规律为基础进行,价格进而通货膨胀的变化对资源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同时存在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但其中竞争性行业还是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我们仍以市场经济为竞争性经济的特征进行分析。那么,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是如何进行的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需求决定了供给;任何市场都以需求为导向,任何供给都以需求为基础。
如果市场主体不了解这一基本规律,那么,他必将被严酷的市场所淘汰。正是市场力量,也就是供求力量,决定着物品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且,实践证明,“最佳的资源配置是通过反映各个资产供求关系的资产价格的伸缩实现的。”就是说,在市场上,供给的多少,供给的时间和地点,都是由市场上这种物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来决定,说到底,哪里的价格相对较高,资源就迅速向这个地方涌去;否则,哪里的价格相对较低,资源就会退出这一地区。因此,价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资源配置具有关键性作用。
价格作用的形式
由于价格在市场体制下起着重要的制约供求关系的作用,同时,它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通货膨胀,从而,价格进而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重要的资源配置效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货膨胀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资金从周转较慢的行业流向周转较快行业。一般地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必然使各部门和行业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
但是,在任何一个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前,总存在超额利润,也就存在利润的不平均,当然存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间的不同回报率。通货膨胀意味货币贬值,尤其在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下,人们更感到贬值的压力。所以,货币持有者,一方面将尽可能地减少手持现金(排除持币待购和持币抢购的动机),减少机会成本,将货币尽可能地抛出去,或购买实物,或进行投资。
另一方面,为了降低预期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损失,便将原投资在周期较长的部门的资金设法抽回来,投向短、平、快的项目和部门。这样,短线产品的供给可能出现供过于求,而长线产品,尤其是基础部门的产品则出现短缺,价格上涨进一步引发下游产品的价格进而整个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这就形成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一般情况下,无论物价还是资产价格,只要持续上升就可导致活动不正规,也必然带来不公正的收入分配以及非效率性资源分配。”
在通货膨胀下,利润即回报率往往具有虚假性,它不能完全反映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水平。由于在通货膨胀时各种物品的价格并非按同一比例上涨,这样,投资在价格上涨幅度大的部门和行业,就会相对于价格上涨幅度小的部门和行业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通货膨胀率越高,造成的部门之间的价格差异也越大。作为永远以追求高利润为使命的资金,必然迅速从产品涨价幅度较小的部门和行业流向涨价幅度大的行业和部门。这就会使部分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地刺激,相反另一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却受到抑制。就整个国民经济讲,这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也是畸形发展。
关于资源配制效应的实证,我们仅举一简单事例加以说明。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根据斯大林的经济思想,优先发展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这种生产的特点是,重重轻轻轻农。也就是重视发生重工业,轻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其结果是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畸形。和年两次通货膨胀时期,*府认为这正是利用通货膨胀时机调整产业结构的最佳时机,而且各方面都对在通货膨胀时期取得调整产业结构成功充满了信心。
遗憾的是,利用这两次通货膨胀调整产业结构的计划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了。原因是,大家只认识到了非通货膨胀时期调整产业结构的困难性,而忽视了在通货膨胀时期调整产业结构更困难。这时,可以通过压缩差企业规模的办法来调整产业结构;而在通货膨胀时期,似乎各类企业的效益都上去了,好企业显得更好,差企业也比原来好。这时压谁谁都不愿意,当然把谁也都压不下来。
改革开放*策实施以后,*府便下决心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但在改革初期这一计划都没有实现。在非通货膨胀时期,一部分企业效益好而另一部分企业则效益较差。根本的原因在于,通货膨胀时期,价格普遍上涨,企业库存积压减少,工人有了活干。在这种情况下压缩企业规模,企业职工首先不答应。所以,这时的通货膨胀实际上起到了重新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且其能量超乎想象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