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见专栏,作者
于斌
临期食品正悄然而至。晓怡会在超市购买打折牛奶,也经常在网上的品牌旗舰店下单购买临期促销的品牌奶,她觉得购买临期食品的体验还行,时不时还能给人一种惊喜感。
后来偶然中加了一个卖打折牛奶的社群,群里的人不少,气氛也挺好,群里面经常发打折牛奶消息,这些牛奶一般都还有两个月的保质期,价格最高是五折,有时候像原价80多元的知名品牌低脂牛奶,最低只要10多元,因为还在保质期,所以晓平会一次买上几箱,差不多够一家三口一个月的量。
晓怡还会去线下商店淘一些临期食品,她觉得这类食品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但是离过期也快了,所以购买时要量力而行,并且尽快在保质期内食用完。
临期食品是指虽然快到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范围内的食品,这类食品仍然在安全食品的范畴以内。
临期不打紧,低价入人心,这类食品正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视线之中,平常我们最常见的临期食品,就是超市的“买一送N”、“限时抢购”、“捆绑促销”、“第二件半价”。
还有的大型超市会在晚上8-9点左右,对当天制作的熟食制品进行打折促销,每到这个时候,超市往往是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禁止出售过期食品,所以在零售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很多大小商家会把保质期时间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食品退回给供应商,如果退得多了,又无处销售,这些食品只能等到期后销毁,既会造成巨大的食品浪费,也加重了供应商和厂家的成本。
因此《反食品浪费法》就提出,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出售临期食品是对资源的有效再利用,不仅减少了企业的损失,还能满足细分的市场需求,额外收获新的消费群体,从而赢得新的成长空间。
0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那怕是积压了1%,那么临期食品潜在的市场规模也达亿,市场潜力巨大,而且这个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之中,没有业务涵盖全国的头部企业,还是一片尚待深耕的蓝海和风口。
据艾媒咨询的数据,00年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三大渠道是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和社区生鲜连锁店。
现在做临期食品的企业或商家很多,全国各地都有不少临期食品超市或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像专门做临期食品线下生意的好特卖(HotMax),已经拥有超过家门店,其门店数量还在持续地高速扩张中,另外还有甩甩卖、好食期等,都有一定的实力与客户群体。
线上做临期食品的方式则更为灵活,如垂直类App、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等,据阿里数据统计,每年淘宝上,都有00多万人在挑选临期食品。
购买临期食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让更多的年轻人实现了零食自由。
惊喜与快乐不打折
早在01年,国家工商总局就明确要求,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要与其它食品分开售卖,商家对临期食品还要向消费者作出醒目的提醒。
北京市工商局出台的《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进一步细化了临期食品的时间标准,根据食品保质期的长短,食品的临界期为其保质期期满之日前1天至45天不等。
监管部门也向社会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像饼干、罐头、糖果等本身保质期较长的,临界期是到期前的45天,像面包、酸奶、未灭菌熟食等保质期较短的,临界期不超过5天。
不少人对临期食品也持积极接纳的态度,“每日经济新闻”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愿意购买临期食品。
走在繁华的都市,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我们崇尚个性、追逐精致品味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生活成本的高企与捉襟见肘的收入,而临期食品则让我们体味到省钱的快乐,那种“薅到羊毛”的惊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以前临期食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老年人,现在则逐渐变成以中青年为主,根据《0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临期食品的消费群体中,年龄在5岁至35岁的占了近一半,超过四成受访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
以前买打折商品,会给人一种寒酸抠门不体面的感觉,现在很多人都会把正大光明地捡漏作为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褒义词。
这说明人们的消费观念更趋于理性,越来越追求实际,不少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更认可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喜欢价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费体验。
馨悦是成都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她每周都会去学校附近的超市选购临期食品,她以前以为临期食品就是过期食品,了解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些食品距离保质期限还有几个月,和那些正常售卖的相比,口感没什么差别,价格却低了不少,大饱口福之外每个月还能省下不少零花钱。
物美价廉是临期食品最大的特色和卖点,临期食品的价格往往在正常零售价的五折以下,不到3块钱的知名矿泉水,不到10元的瓶装知名咖啡,3元一包的日本知名薯片,5元10个知名棒棒糖,10元4桶的知名方便面。
临期食品的种类繁多,零食、饮料、调料、火锅底料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吸引了很多顾客,不少人都是成箱成件地批量购买。
临期食品从大限将至到焕发活力,这个行业正迎面而来,开始从无序发展走向品牌化运营阶段,也引起了资本的